高中政治實踐的特徵優秀教案

  高中政治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案的編寫息息相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實踐的特徵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理解:實踐概念,實踐的三個特徵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對實踐概念分層次理解

  辯證思維能力:實踐特徵之間的關係

  覺悟方面: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教學重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教學難點: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係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相結合法

  教具準備:投影材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第五課我們學習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試問:

  1、 什麼是主觀能動性?其表現有哪些?

  2、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於什麼活動?

  匯入新課: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 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課。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於做的問題,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麼是實踐?它有哪些特徵?

  課題:實踐的特徵***多媒體顯示***

  一、實踐的特徵***多媒體顯示***

  1、 什麼是實踐***板書******多媒體顯示***

  對實踐的觀點歷史上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麼不同?

  ***1***歷史上唯物主義者關於實踐含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

  ***小資料***: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體顯示***

  學生閱讀教材103頁第二段。

  學生回答:歷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學者指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有的還指出了實踐或與實踐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但始終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物件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具體分析以下內容,理解以下層次:

  ①“人們”——實踐的主體***多媒體顯示***

  ②“客觀世界”——實踐的物件***多媒體顯示***

  ③“活動”——實踐的性質***多媒體顯示***

  ***多媒體顯示***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實踐活動

  ***1***火山噴發、蜜蜂造房、警犬搜敵***不是***

  ***2***起床、刷牙、洗臉、吃飯***不是***

  ***3***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不是***

  ***4***工人做工、戰士打仗、科技工作者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徵

  2、實踐的基本特徵***多媒體顯示***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多媒體顯示***

  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物件、實踐的手段。***閱讀104頁第2、3、4段******聯絡自己的實踐活動,理解主體、物件、手段***

  ***議一議***104頁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跟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客觀物件,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麼是實踐的物件呢?

  師:它是由什麼決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八、九段後回答***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生產活動的物件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製品。改造社會活動的物件是社會關係。可見,實踐的物件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物件?歸跟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裝置。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於實踐物件,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 ,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製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物件、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板書******多媒體顯示***

  師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麼異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A、“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築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B、“勞動終結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了。”

  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後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係。這種有目的地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徵,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徵。

  可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徵是最能體現實踐本質的特徵。

  師問: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麼?

  生答: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係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係。***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實踐的第一個特徵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徵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誇大第一個特徵否定第二個特徵,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誇大第二個特徵否定第一個特徵,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於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

  ***多媒體展示文字***

  ***教師總結***以上兩個基本特徵是統一和相互滲透的。由於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絡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樑”,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徵。其中“客觀性”使其區別於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別於動物的本能活動。

  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徵。

  ***3***實踐上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板書***

  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係***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中進行的,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範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多媒體展示文字***

  時代的發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

  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

  課堂小結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徵及其密切聯絡。這是學習全課可重要的理論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於今後的深入學習***放投影******本課的知識結構***

  高中政治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對新課改的認識,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提高政治素養。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學科的歷史性和時事性,要根據思想政治學科的特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要對教材的基本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明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並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運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對策,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要了解當前的時事動態,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此外,教師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政治知識和運用教學媒體的能力,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較強的生動性。

  其次,教師要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大膽質疑,還要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學習。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就要適時地創造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習並擁有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應該確保問題適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還要針對全班學生,讓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此外,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動地位,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最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練習的作用,通過有針對性的測試試卷或課後題目等讓學生加強思想政治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的鞏固學習,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系統。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單項選擇題等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了解,通過有針對性的題目練習加強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及時掌握每一節的知識,提高政治知識的辨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試卷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對每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鞏固,並在錯誤題目中提高對於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