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語文課論文
語文課該怎麼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呢?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什麼是“語文”?語言大師呂淑湘認為,“語文”中的“語”就是語言,“文”文就是指“文字”。這裡所說的“語言”就是“口語”的意思,“文字”是書面語。語文語文,語在前,語文課就應該姓語,應該上成語言訓練課。葉聖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理解能力。學生的語感如何,將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運用,影響其語言文字的發展。可見,語感培養是語言訓練的基礎,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應該以訓練學生語言為主。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重視朗讀,品味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培養情感的最好手段。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讀。課上我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讀書,有自讀,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指導讀,比賽讀,表演讀。記得在這學期上考核課《大海睡了》這一課,我一節課化了一半時間在學生的讀書上,從一開始學生的初讀到最後學生的表演讀,學生的每一次讀,都充滿著興趣,而且每一次讀都有了不同的進步,不同的收穫。一節課結束,學生全都熟讀成誦了,夜晚大海平靜又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裡。當然,我們不必要每篇文章都要背下來,但應制定朗讀要求,併力求達到進而熟讀,佳作名篇還要會背誦,精彩部分甚至還要默寫。又比如我在教一年級《冰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冰花的美麗,我採用了句子對比法讀,我先出示課文原句,“啊,真漂亮。它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像豐滿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潔白。”然後讓學生一遍遍地讀,從中體會冰花美在什麼地方。可一年級的小朋友並不能說得很明白。接著我又出示了一句話,“啊,真漂亮。它像樹葉,像小草,像牡丹,晶亮、潔白。”讓學生與上面出示的一句話比較讀讀,哪一句寫得好,好在什麼地方。這樣一比較,學生馬上紛紛舉手都說第一句好,有的說字數多,有的說樹葉、小草、牡丹分別是什麼樣的,第一句明白地告訴了我們,而第二句沒有寫出來。接著學生的這句話,我就在黑板上邊說邊畫,“是呀,讀了第一句話我們知道了樹葉是寬大的”,然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片寬寬的樹葉,隨後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幾棵嫩綠的小草,最後畫了一朵大大的牡丹花。這樣兩句一比較,學生深切體會到了書上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用這種比較朗讀來品味語言,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
二、重說聽說 引導說話
《大綱》指出:“聽話、說話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這段話指出了口語訓練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給予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樂說愛說。現在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語文書上,都有口語交際練習,課上我精心組織好每一次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說得高興,說得暢快。其次我上課時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後,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比如在教《大海睡了》這一課,我沒有用多媒體展示夜晚大海圖,而是利用了文中的插圖,因為書中的插圖非常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哪些美景,結果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還有我重視學生的複述,因為複述訓練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學中,我常讓學生複述一些課文或段落,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說話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一堂好語文課,就是一堂好的語言訓練課。要學好語言,最關鍵的是要把語文課上的語言訓練放在學生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創造各種聽話說話的機會,從而引發學生聽說的願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裡的前言寫到,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的。在這裡,自己作為第一線的教師,結合自己實際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程序。實踐證明,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可以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
三、重視學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掌聲》為例,老師讓學生體會“英子給同學鞠了一躬”的含意時,有一個學生這樣答到:“她用這種最質樸的方式感謝同學們對她的鼓勵。”面對如此精彩的回答,學生竟無反應,老師微微一笑,說:“他說的多好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掌聲送給他?”一時間,學生頓悟,馬上體驗到掌聲的用處,報之以熱烈而誠摯的掌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感體驗,學生從中也受益匪淺。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四、教師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習“中國畫”的“留白”藝術,課不能備得太滿,要給生成留有空間,要對各種情況做出預測。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勇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提問時間,在每堂課前、課後,都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提問,並實行學生無錯原則,解放學生,大膽提問,課外也也儘可能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
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儘可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語文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例如:教師在句子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發展思維的天地,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
***三***
目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要全面推進新課程的教育改革,就要求教育改革要面向學生,採取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結合新課改中語文課堂教學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和筆者所作的一些教學實踐,本文認為除了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外,在課堂上還應該從讀、說這兩方面,闡述如何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讀起來,充分說起來,使教師更加地上好語文課。
1.閱讀,是人類工作、學習、生活過程的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中,有些課上著新鮮,有些課聽著巧妙,確實很有新課改的理念與精神,但靜心細細品味,總覺得上得不像是語文課,結果將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語文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激發學生,有意識訓練培養學生,讓學生多去朗讀課文。
2.閱讀是成長的基石,讀書是創新的基礎
語文教學,強化了朗讀,就突出了語文教學的特色。語文課堂上不能沒有讀書聲。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課程標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傳統課堂的弊端,併為我們的新課改指明瞭方向。讀,能培養語感,是學習語言的初始。學生自讀、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反反覆覆。讀,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與作品的對話,從而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與交流的目的。課堂上,教師要給足學生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教師在引入新課後,不要急於丟擲準備好的一個個問題去追問學生,要給足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大致讀熟課文,很好理解內容後,再進一步研讀賞析,再討論交流,再延伸拓展。殊不知,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接觸課文、朗讀課文,就要學生與課文直接對話猶如隔靴搔癢,這是不現實的。時下我們也不時會看到不恰當的多媒體的課件充斥著各種場合的公開課、優質課,這也殃及日常的語文教學。
3.讓學生充分說起來這兩方面具體到課堂上,關鍵還是要讓學生說起來,不然,談何理解運用
課文教學中,要更多地通過對話方式,讓學生說起來,讓學生通過與作者、與文字、與同學、與老師進行對話與交流,從而真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也有學生對課文的自主解讀,這是來源於課文又超越於課文的。這些理解在課堂上學生是要通過話語“說”出來,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學生是否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原意,是否很好地體味出作者在使用語言上的妙處。課文學習了之後,要讓學生把學後的收穫和心得說出來,寫出來。該說的說了;該寫的寫了,但這還不夠,要讓學生把自己寫的說出來與同學們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展現自己的文學才華,才能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語文學習的快樂,才能促進相互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師大多都有這樣一種感慨:語文課堂上,很多學生只是看,只是聽,並沒有怎麼去讀,更不會去說;語文課堂上,缺少眾多的聲音,缺少響亮的聲音;特別是小組討論,我們期待每個小組都能有熱烈的聲音,實在的聲音,有每個同學的聲音,交流發言時能有更多同學亮出自己獨特的聲音。特別是農村初中,由於教學條件的限制,大多學校現在還未能使用上多媒體教學,這樣的語文課堂更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能說出自己的聲音,能說起來,能說出語文課堂的氣氛來,能說出語文課的真味來。不然,語文課將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個別學生的“幾人堂”,那麼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將無從談起。當然,要讓更多的學生說起來可不是一件易事。教師在這一點上不能操之過急,而要循序漸進。教師先要創設輕鬆活躍的語文課堂氛圍,讓學生覺得語文課是很有趣味的課,是很愉快的課。要曉喻學生,課堂是一個允許出錯的場所,不要怕說錯,老師也會有說錯的時候;說錯或說得不好,不要見笑,對此相互要將心比心,對同學多一份尊重和理解,以此來消除同學們對“說”的恐懼和憂慮。對起初能大膽說和積極說的同學,多作肯定和鼓勵,並給予借閱好書好報等方面的獎賞,以此來提高學生們要在課堂上多發言的積極性。對平時說的不多***或幾乎不說***的同學起初要求可低一點,站起來能說就行,並不時指出他的亮點***與他的以前相比***進行表揚和讚賞,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更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和發言的積極性。當然,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研讀和欣賞的時間,給學生充分賞析展現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說得起來,並能由此說開去,才能使得有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說,有東西說。特別是一些有很多地方值得賞析、學生有很多話想說要說的課文,教師要捨得給時間、化時間,讓學生能說起來,並且能痛痛快快地說。學生想說樂說,並由此愛上語文,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來所期盼的!繼而,漸漸地提高要求,讓學生能一次比一次說得響亮,一次比一次說得到位,一次比一次說得獨特,一次比一次說得有創意。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讓學生充分讀起來,讓學生充分說起來,以讀促品,以讀促說,以說促讀,以說促寫,這樣才能有效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活躍起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上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