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題答案

  節約是一種境界,奢侈是另一種境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原文:

  儘管“消費”拉動“需求”是商業社會經濟的第一推動力,但是我還是認為,消費不能等同於奢侈和鋪張,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

  為什麼要提倡節約?因為還不夠富有嗎?因為落後和短缺嗎?這些並不是全部的理由。其實,節約不是貧窮時的捉襟見肘,也不是短缺時的窘迫與無奈。從字面講,節約是指節制和約束,顯然這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是一種主動的追求。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節約是對物慾而言的。人們所需求的物質,從本質上說,無非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對自然資源的佔有,一是凝結於其中的人的勞動。所以節制物慾,就是對自然的珍惜,也是對別人勞動和生命的的尊重。這難道不是一種高風亮節,不是一種美好的情操嗎?

  “勤儉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過去許多殷實人家門前常見的楹聯——儉,就是節約,以“勤儉”二字示人,是對家風的諷勸,也是道德的標榜。“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以陶淵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先賢雅士之所以歸隱南山,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條件享受榮華,而是他們把簡樸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

  高尚的人們總是以簡樸而更增添了人格的魅力。當年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為什麼能夠戰勝美式裝備的國民黨?除了別的原因,延安窯洞的簡樸,解放軍官兵的土布軍裝,也許更加增加了老百姓的親和力和信任感。這一點,大概蔣介石至死也沒有弄明白。即使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節約和簡樸也是有識之士信奉的一種生活哲學。擁有億萬資產的香港大富李嘉誠,據說至今住的仍是30多年以前購置的一所舊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舊式西裝,戴的是廉價電子手錶。他說:“我覺得簡單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節約是一種境界,奢侈是另一種境界。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世說新語》記載的西晉武帝時石崇與王愷爭豪的故事。石崇曾出任荊州刺史,生活非常奢侈。王愷是皇帝內戚。兩個人都是武帝時富可敵國的豪強。石崇故意用鐵如意打碎王愷價值連城的珊瑚樹,再賠償以示其富有。更有甚者他們誇富誇到以殺人為能事的地步,到了泯滅人性的程度!這些豪強當時是何等的驕橫,他們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留給後人的道德形象又是何等的醜陋和噁心!

  節約是一種時代精神。節約象徵著健康向上,奢侈則意味著沒落。如石崇和王愷,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作為開國皇帝的晉武帝司馬炎,早期也曾“矯以仁儉”。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的身邊出現王愷、石崇之輩也就不足為怪。

  ***選自《光明網·光明觀察》,有刪改。作者馬德***
 

  《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題目:

  1.這篇文章中,作者要闡述的道理是什麼?***2分***

  2.從文中看,“要提倡節約”的理由有哪幾點?***3分***

  3.文章列舉的許多事例,陶淵明、李嘉誠的例子分別反映了他們怎樣的生活觀?相對於陶淵明、李嘉誠的例項,石崇和王愷的事例在論證上角度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作用?***5分***
 

  《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答案:

  1.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選文原題為“節約應當成為時代精神”***。

  2.生活還不夠富有和物質短缺;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要珍惜自然資源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和生命。

  3.陶淵明追求簡樸的生活方式;李嘉誠信奉節約和簡樸的生活哲學。從反面角度,與節約這種境界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節約是一種時代精神”這一中心論點。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節約永遠是一種可貴的時代精神》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全部內容,相信這些對你會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