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冶金三絕閱讀題答案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閱讀理解的練習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練習內容。對此,你掌握了什麼樣的練習方法和技巧嗎?讓我們來做做這篇閱讀理解吧!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古代冶金三絕》閱讀題目及答案,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冶金三絕》閱讀原文

  麥保紅

  ①金屬的發現和應用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古今中外的冶金史上都出現過不少名匠。遺憾的是他們許多精湛的技藝久已失傳,他們的作品至今仍使科學家們去刨根究底。下面請看古代冶金的三絕,它們為什麼能令人拍案叫絕呢?

  ②“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芒。”1965年在湖北江陵縣楚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踐自用劍,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轟動。這把青銅古劍全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劍身有8個錯金篆體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③這把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寶劍距今已有2400多年,科學家鑑定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口劍不是由單一的錫青銅鑄成,而是成分不同的複合銅件。劍脊和劍刃含錫量分別為10%和20%左右,這樣一來就使脊部比一般青銅柔而堅,具有足夠的韌性,保證在格鬥中經得起撞擊而不致折斷;刃部質硬而挺,刃口鋒利,能洞穿鎧甲,其鋒不摧。在試驗中,用手握劍輕輕一揮,竟把疊在一起的多層白紙截斷,真可謂天長地久,寶刀不老。

  ④含錫量大於20%後,青銅就會變脆,塑性和韌性極度惡化,而古劍的鋒鍔正確地利用了這個極限量。2000多年前的鑄劍師在造劍時如何調整各種元素的成分,最後達到天衣無縫,渾然一體,這無疑一個極大的謎,也是一絕。

  ⑤鐵是一種易鏽蝕的金屬,因此保留下來的古鐵器要比古青銅器少得多。在印度德里郊外有一個聞名世界的古老的鐵塔,名叫奎塔勃,它實際上就是一根巨大的神祕鐵柱。鐵柱高7米多,底部直徑約半米,略帶錐度,到頂部縮至30釐米,柱冠直徑再次增大,彷彿託著一疊花餅。整個鐵柱估計重量為6噸。這根古鐵柱放置在露天,經歷了1500年的風風雨雨,奇怪的是至今絲毫沒有生鏽,柱身上鐫刻的字跡、筆劃清晰如新。

  ⑥這一奇蹟從20世紀初就引起了科學家的重視,他們試圖用現代科學原理來解釋這一現象。一些學者認為鐵柱的成分合理,與現代耐候鋼所含的元素大同小異。從有關的資料看,奎塔勃鐵柱幾乎是鈍鐵,它是用一種古老的鍛造工藝製成的。首先,把鐵礦石直接放在巨大的木炭爐內,用腳踏風箱吹風加熱,礦石並不熔化,而是得到疏鬆的海綿狀鐵塊,然後再用手工鍛打,擠出大部分渣子。巨大的鐵柱就是用這些鐵塊在木炭焰火加熱下鍛打焊合而成。這種鐵屬於高磷低硫鐵,並含有少量的銅。柱身上有一層棕黑色氧化膜,如果剝去氧化膜,顏色逐漸加深,數年以後與周圍氧化膜已無法區分。這就是鐵柱似鏽非鏽的祕密所在。

  ⑦在13紀以前的200多年內,強悍的阿拉伯鐵騎與東侵的十字軍多次激戰在沙漠裡,那寒光閃閃的大馬士革寶刀曾使多少侵略者喪膽。據說古敘利亞工匠製造的這種彎刀鋒利無比,把一根頭髮吹到刀刃上,立刻被分割成兩段。遺憾的是寶刀尚能找到,但冶金和鍛造技術久已失傳。

  ⑧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冶金師無意中揭開了大馬士革寶刀的祕密。這兩位科學家都是研究金屬的超塑性的。利用金屬的超細晶粒組織獲得超塑性後,就能使難加工金屬如鈦合金和不鏽鋼變得馴服。超塑性金屬軟如飴糖,伸長几十倍,吹塑成薄壁形狀也不會斷裂。

  ⑨阻止金屬晶粒增大的辦法之一是在鐵中加入大量的碳,這樣就形成了高碳鋼。但是含碳量達1.5%時,又形成了大量脆性的滲碳體網狀組織,以致這樣的鋼根本無法加工。現代高碳鋼的含碳量一般不許超過0.65%。

  ⑩大馬士革鋼的製造者不知用一種什麼方法,既保持了相當高的含碳量,又避免了脆性。美國的冶金師首先使超高碳鋼處於超塑性狀態,再用連續軋製方法把它加工成刀具,從而製成了新的大馬士革刀。

  ***選自《百科知識》2015年16期,有刪節***

  《古代冶金三絕》閱讀題目

  19.簡要分析選文第①段有哪些作用?***3分***

  20.根據文意簡要概括奎塔勃鐵柱採用的鍛造工藝有哪幾個具體步驟?***每個步驟不超過15字******3分***

  21.選文多處運用數字進行說明,請例舉其中一處,並分析其作用。***3分***

  《古代冶金三絕》閱讀答案

  19.***3分***①結構上,是全文的總起段,起總領全文的作用;***1分***②內容上,點明本文的說明物件:古代冶金的三絕;以問句設下疑問,既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分,每點1分***

  20.***3分***①鐵礦石加熱獲海綿狀鐵塊; ②手工鍛打,擠出大部分渣子; ③鐵塊在加熱下鍛打焊合成鐵柱。***每點1分,字數符合要求,意同即可***

  21.***3分***示例:句子,鐵柱高7米多,底部直徑約半米,略帶錐度,到頂部縮至30釐米,柱冠直徑再次增大,彷彿託著一疊花餅。整個鐵柱估計重量為6噸。 作用,此句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具體的數字說明了鐵柱的外形特徵和重量,給讀者以形象直觀感受。***句子1分,作用2分。只寫句子不作分析不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