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醜陋嗎閱讀答案
一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那麼中國人“醜陋不醜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人醜陋嗎》閱讀材料
國民性是文化學最深層的問題之一。對於作家來說,國民性則是一種集體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筆下的國民性自然是國民性的負面,即劣根性。魯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對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所激烈批評的也是中國人國民性的負面。應該說,他們都不是進行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而是憑著作家的敏感與尖銳,隨感式卻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痼疾。魯迅用這種國民集體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國小說人物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當然,魯迅先生也把這種國民性批判寫在他許多雜文中。柏楊則認為雜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樣”直插問題的“心臟”。故而柏楊沒有將國民性寫入小說。
這使我想起從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的“傳教士文學”——到中國來傳教的西方教士所寫的見聞。傳教士出於對異文化的好奇,熱衷於對中國文化形態進行描述。他們筆下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相當複雜的。有善意的批評,有文化誤解,也有輕蔑和貶損。特別是後者,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相關。由於人們對鴉片戰爭以後那段屈辱的歷史刻骨銘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這些出自西方人筆下的批評。
然而我們對自我的批評為什麼也不能接收呢?是魯迅和柏楊所言荒謬,還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觸動。其實任何國家和地域的集體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並不等於否定優根。應該說,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儲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
我們對國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來。一方面由於國門開啟,中西接觸,兩種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較。另一方面,由於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國一直處於弱勢。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面對這種軟弱與無奈,苦苦尋求解脫,一定會反觀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強的深在於自身的緣故。這便從社會觀察到文化觀察,從體制與觀念到國民性,然而從文化視角觀察與解析國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評精神將國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來需要勇氣。所以我一直欽佩柏楊先生的這種批評精神與勇氣。尤其是這個充滿自責和自警的題目——醜陋的中國人——多容易被誤解呀!但是隻要我們在這些激烈的自責中能夠體會一位作家對民族的愛意,其所言之“醜陋”便會開始悄悄地轉化。
如今,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繁榮。繁榮帶來的自信使我們難免內心膨脹。似乎我們不再需要自省什麼“醜陋不醜陋”了。然而一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為此,柏楊先生這本令人深省的書該重新放在我們的案頭。
***節選自《雜文選刊》2008年10月***
《中國人醜陋嗎》閱讀題目
1.下列有關於“傳教士文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指從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來華傳教士寫中國的文學作品。
B.西方傳教士在寫“傳教士文學”時,對中國抱著複雜的心態。
C.輕蔑和貶損的“傳教士文學”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相關。
D.少有中國人直面“傳教士文學”,與近代中國的屈辱史有關。
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眼中的國民性是一種集體性格,他們更多地從批判的角度對待國民性。
B.中國作家對國民性的批判與近代國門被迫開啟、在中西交往中處於劣勢有很大關係。
C.中國作家們所批判的中華民族的國民劣根性與西方傳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
D.柏楊先生《醜陋的中國人》飽含著對民族的愛意,卻又很容易被讀者誤解。
3.下列關於魯迅和柏楊對“國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人的批判都並非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以至於有人無法接受。
B.兩人都憑著敏感與尖銳,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C.兩人都有著非凡的眼光、強烈的批判性和勇氣,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楊主要用雜文進行批判,魯迅在小說和雜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中國人醜陋嗎》閱讀答案
1.B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