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儒家擔當觀閱讀練習及答案

  何謂“擔當”?擔當就是接受並負起責任。儒家擔當觀因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深沉的憂患意識、倡行君子人格、勇於奉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促進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談儒家擔當觀》閱讀材料

  談儒家擔當觀

  何謂“擔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接受並負起責任”;《辭海》的解釋是“擔負;承當”。其基本意思都是勇於接受,並承擔起責任。它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由此而來的憂患意識。檢索《四庫全書》,“擔當”這個詞直到宋代才出現,但有關“擔當”意識在先秦時期就有較為充分的表達。

  先秦時期儒家擔當觀開始形成,這一時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關君子的記載非常多,而君子必須具有擔當意識。《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認為君子處世,就應該像天那樣保持生生不息的強健氣勢,頑強奮鬥,永不停止。《易傳》還引孔子的話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論語》中也有關於擔當的思想,如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則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屈原《離騷》中有“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等。這些都表達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對百姓生活的關心,以及對自己肩負責任的清醒認識。也正是在這種擔當觀的影響下,出現了《呂氏春秋》所描寫的“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的現象。典型的例子,如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時,李膺“欲以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後漢書·李膺傳》,陳蕃、範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後都慷慨赴難。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風氣敗壞,士大夫的擔當意識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後,為了改變這種社會及政治上之頹風,倡導、重視氣節,理學興起,儒家擔當觀也進一步充實、完善。理學大師們都有很強烈的擔當意識。如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程顥、程頤重視忠孝節義的氣節觀。文獻中較早使用“擔當”這個詞的,是程顥、程頤弟子整理的《二程遺書》。其中“擔當”的意思就是“承擔,並負責任”。朱熹使用“擔當”最為頻繁,《朱子語類》《晦庵集》中多次出現“擔當”一詞。從文獻看,南宋時期“擔當”一詞不僅理學大師們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廣泛使用。如名臣李綱在信中就提到:“萬一急缺,雖無指揮,亦須擔當。”文天祥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寫道:“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元明時期“擔當”的使用更為普遍。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勇於擔當,不畏強權,為民請命,大膽彈劾朝中權貴。陳繼儒更以“擔當”為視角對人進行觀察、評判,說“大事難事看擔當。”明末清初,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船山也呼籲“匡維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於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責乎?”總體來說,宋代以來,尤其是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以來,擔當精神不僅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儒家擔當觀因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深沉的憂患意識、倡行君子人格、勇於奉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促進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時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值得傳承與借鑑。

  《談儒家擔當觀》閱讀題題目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根據詞典,“擔當”的基本意思是勇於接受並承擔起責任,它包含著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優患意識。

  B.“擔當”這個詞的出現遠遠晚於有關“擔當”的思想意識,前者出現在宋代,而後者在先秦時期就表達得比較充分。

  C.按照儒家的觀點,“擔當”意識的有無是判斷一個人能否成為君子的重要依據,缺乏“擔當”意識的人肯定不配稱君子。

  D.雖然在文獻中程顥、程頤最早使用“趕擔當”這個詞,但朱熹卻是使用得最多,在其《朱子語類》《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儒家擔當觀形成於先秦時期,因此這一時期敬重君子人格,這一點,從儒家典籍中有關君子的記載中可以看出。

  B.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對百姓生活的關心以及對自己肩負責任的清醒認識,這些部屬於儒家擔當觀的內涵。

  C.宋代建立後,隨著理學的興起,儒家擔當觀進一步得到充實和完善,湧現出—批具有強烈擔當意識的理學大師。

  D.儒家擔當觀是古代社會的產物,在歷史上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價值,因而值得我們傳承與借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正是在儒家擔當觀的影響下,歷史上多次出現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現象,東漢末年的李膺、陳蕃、範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士大夫的擔當意識肯定會有所弱化。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C.到了南宋,“擔當”一詞已為一般士人和大臣廣泛使用,如李綱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摺中都曾提及;元明時使用則更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擔當意識,如不畏強權、為民請命的顧憲成、高攀龍,以“擔當”為觀察、評判人才視角的陳繼儒。

  《談儒家擔當觀》閱讀題答案

  1.D 【解析】“雖然在文獻中程顥、程頤最早使用‘擔當’這個詞”的說法不正確。原文是“較早”,且是在“程顥、程頤弟子整理的《二程遺書》”中。

  2.A 【解析】因果關係不成立,且原文為“開始形成”。

  3.B 【解析】“在朝代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士大夫的擔當意識肯定會有所弱化”的說法過於絕對,五代十國時期弱化並不代表所有這樣的時期都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