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基礎知識常用術語

  農曆是中國目前與格里曆***即公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人們習稱陰曆,那麼你對農曆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農曆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農曆的常用術語

  黃經: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標值、共分成360度、在這個系統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到黃經0度為春分、移到黃經90度為夏至、移到180度為秋分、移到270度時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時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長度計算、沒考慮日月執行的不均等性;缺點:“含有真正的“朔”的當天有時可能會出現在前一月的最後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時會出現在初二”。

  定朔:計算考慮了日月執行的不均等性,將含有真正“朔”的當天作為每月的開始。平氣: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15.22天。定氣:計算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定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短的只有14天、長的達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時間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冬至日當天或冬至日前的那個朔日定為子月初一“起點”***注意:起點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說的建正就是“夏正:夏曆正月建寅[子月為11月];

  殷正:殷歷正月建醜[子月為12月]、魯歷同殷歷;

  周正:周曆***周朝歷***正月建子[子月為正月];

  秦正:秦歷《顓頊歷》正月建亥[子月為2月]。

  置閏:農曆1個月就是1個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數≈29.53059天,農曆一年12個月≈354.367天;但是1迴歸年≈365.2422天,這樣農曆一年比迴歸年少≈10.866天,農曆≈2.71771年就比迴歸年少1個月,如不調整過不了幾十年就會出現冬、夏倒置。為了讓農曆年平均天數等於迴歸年農曆≈2.71771年必須設一個閏月。置閏規則請看《歷代農曆編歷規則》。

  節氣:一年分二十四個節氣,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氣計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後用定氣計算。

  農曆優缺點

  農曆的缺點:

  一、由於農曆是定歷,歷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歷月的天數並不確定,不方便統計天數;

  二、歷年長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種,並且不利於統計年長;

  三、干支迴圈週期60過短,不方便較長時間的區別,也不方便記憶;

  四、置閏不透明,閏月不確定;

  五、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國建國後已經被剔除了,隨著科學的普及信之的人越來越少;至於民間某些祭祀活動等已經是民俗了。而不是迷信了。

  農曆的優點:

  一、農曆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二、農曆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三、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四、陰陽合曆,最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

  五、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迴圈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它還包含十二節干支歷***類似沈括的《十二氣歷》,比它更準確***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陽曆,是一部雙軌制曆法,便於不同文化民族間的交流,

  六、由於它是最徹底的定氣定朔的天文年曆性質的歷法,所以其它曆法都要與之進行對照,並且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護。

  相關閱讀:陰陽曆法

  農曆即夏曆。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曆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曆”。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複雜,這裡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一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曆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迴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迴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曆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曆的平均歷年更接近迴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迴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曆的平均歷年與迴歸年完全一致。

  七個閏月安置到十九年當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講究的。農曆閏月的設定,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設定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曆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雨水是正月的標誌,春分是二月的標誌,穀雨是三月的標誌……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誌。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迴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箇中氣,而農曆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曆裡的分佈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曆似乎顯得十分複雜。其實。農曆還是有一定迴圈規律的:由於十九個迴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複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複或者相差一個月。


農曆基礎知識“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