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學習應該養成怎樣的習慣

  語言的學習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但是做任何事,方法好,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好,就會事倍功半。而閱讀可以擴大你的知識面,在短文裡,蘊涵著豐富的語法大師,這對你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很有幫助。閱讀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你對語言的興趣。

  按照閱讀學的原理,閱讀效率等於閱讀時間乘上閱讀的認識水平。如果是考試,閱讀時間對大家是同一的、公平的,可以說是一個常量。而閱讀的認識水平則因人而異,各人的差異極大。要提高閱讀的認識水平,當然要靠平時的多讀和考時的讀準。而這點又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平時閱讀量甚少,即便讀了,其實也不是“讀書”,而是“看書”,關鍵之點是沒有讀出聲音來,亦即沒有朗讀,正因為沒有朗朗上口的朗讀,缺乏出聲的吟誦,所以沒有語感,缺乏語感或語感不強,要進行閱讀和寫作是有困難的。

  1、熟讀、背誦的習慣。古代的學校,誦讀之聲不絕於耳,他們日日誦,天天讀,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唾沫橫飛,讀得喉乾舌燥,所以古時候有“手肘成胝,口舌成瘡”之說。學習語文,必須養成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因為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實現識字悟意的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另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深刻的感受漢語所特有的審美表現力。比如,漢語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那和諧悅耳的韻律感,不通過誦讀是很難品味出來的。其他諸如詞彙美、句式美等,都要在反覆誦讀中予以體會。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學課本中的每一篇範文都要熟讀成誦,特別古詩古文。常說語文學習“要死要活”,就是要“死背”。自己不讀不背,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中學時代,是青少年記憶力最佳時期,多讀多背,能開闊視野,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錯過“季節”要補救,就來不及了。

  2、精思的習慣。讀書的同時必須學會思考。要眼到、口到、心到,不能“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只有精思,才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獨到的理解、獨到的體驗和評價,才能產生新的疑問,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發展。

  3、博覽的習慣。我們說某人學識淵博,“淵”是指高深,“博”是指廣泛,語文學習最講究“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要涉獵,以開闊視野,形成知識網路。所以希望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廣泛的瀏覽各種報刊雜誌,學會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資訊,學會粗讀、通讀、跳讀等方法。閱讀量增加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會提高的。

  4、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語文是一門包羅永珍的語言文字學科,學習中離不開工具書。工具書用好了,學習就事半功倍。常遇到學生問“老師,這個字怎麼讀”這樣的問題,我一般不會告訴他。我請他自己去查字典,培養他的能力,自己查工具書認識的,印象也自然深刻些!也希望大家今後少問這樣的簡單問題。

  5、有意識積累的習慣。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般的人對讀過的書日子久了就沒有多少印象了,等到要用的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