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教學隨筆

  科學課多上,可以培養人們的思維能力。那如何教學科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小學科學隨筆

  我教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理解也很膚淺。但從我幾年的科學教學經歷中我深深感覺到: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培養探究能力的重要時期。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而我們的科學課教學為培養孩子們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訓練機會。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在科學課上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在科學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不夠,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容易蒐集的實驗材料的實驗探究課,我會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材料,比如探究:“尋找澱粉的蹤跡”,“製作神祕的信件”,“硫酸銅與鐵釘反應”,“冷熱與溫度”的活動中,我會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材料,學生分組實驗,而好多學生都沒有準備好。科學課,主要是以探究活動為主,在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材料準備的不充分,這樣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科學課的質量。

  其次,學生不太重視科學這門課程。幾年的科學課的教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雖然學生們對科學課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參與活動的面也比較廣,但是,他們不重視證據的蒐集,不善於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差,存在部分學生看熱鬧的現象。

  另外,在實驗課的教學中,就算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也難免會經常發生一些意外。就說前幾天,我在四年級領著孩子們做“空氣中有什麼”的實驗,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讓孩子們準備無底塑料瓶,蠟燭,火柴等。可是我卻忽略了四年級的孩子,剛接觸實驗,他們很少有趕劃火柴的,即使划著了,也怕燒手很難把蠟燭點著,所以,在實驗過程中,這一環節很亂。如果在課前備課的時候,我能想到這一點,讓他們準備的是打火機而不是火柴,那效果就不一樣了。“細節決定成敗”在這裡我感悟得很深。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讓孩子們有足夠的積極性,主動性外,還得尋求家長的配合,支援孩子們準備材料。另外,教師自身業務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備課要細,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日常工作中,要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科學這門學科,它的知識含蓋面特別廣,有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又有天文、地理,歷史知識。要想駕馭這門學科,做一名科學教師,就必須博學,這樣才能準確解釋一些科學現象,帶領孩子探究更廣泛的科學奧祕。

  這幾年,我從事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教學,感到知識很匱乏,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所以沒事的時候總愛研究點問題來充實自己。儘可能地把科學這門學科教得更加科學。

  篇2

  作為一個從事科普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普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普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降瑞雪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普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普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絡,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普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普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的科普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普教育教學工作,使科普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篇3

  假如以前自然課用掛圖,粉筆。兩片子嘴巴就能夠講下來的話,現在在科學課上已經不多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強調讓孩子動手做,通過他們的實踐。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去獲取知識,去體驗科學,感受科學,理解科學,所以我們把“動手做”作為科學的靈魂。“動手做”從表面上來看是操作,事實上是讓學生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既然讓學生動做,就得有材料,就得有實物的材料供給學生去擺弄,去觀察,去做實驗。所以實物材料是上好科學課的物質基礎。我們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那些實物材料,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條件,否則,孩子就無法親自去感知,親自去動手。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對於這一學科蘊涵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深有感觸。

  科學課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著最大不同的是,將科學知識的傳授以科學實驗的過程與方法所展示出來.不是重在簡單的講授,而是以學生體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去獲得去感知.學生在實踐中去把握,從這一意義上說<科學>課本身就是教給孩子科學的技巧,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讓孩子們達到多方面知識的掌握和獲得.因而通過教學<科學>,更加讓我喜愛這一獨特的教學課程.

  《科學》的教學,使我學會發現生活,熱愛生活,改善生活.生活中的科學與教材課程的合理整合是教材的一大特色,更是今後上好科學,傳遞科學資訊的橋樑,因而科學的構建思維,科學的方法等等,更是促進教學思想理念的又一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