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初中語文試驗教科書使用體會
對於河大版初中語文試驗教科書這本書語文教師們應該不會陌生,你們用了這本書後的使用體會是什麼呢?下面請欣賞網路編輯為你帶來的 ,希望你能夠喜歡!
一、“獨具特色”、“魅力四射”的教材
首先談一談這套教科書的特點。這套教科書可以說是“獨具特色”而“魅力四射”的。
1.裝幀設計給人“厚重感”
當我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已經為它的裝幀所吸引。如果說人教本的語文教材封面給人的感覺是“清新”,那麼河大版這套書的封面則使人覺得“厚重”,它彷彿使人聽到了書塾中朗朗的讀書聲,它彷彿使我們想起了“國文”,“國學”這些詞語。
的確,現在我們國人整體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低下已經成了一個不容避諱的問題。比如,很多大學生不能寫出一篇合格的作文,某次中外學生聯合舉辦的漢語水平競賽,獲得冠軍的竟然是外國留學生。
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聽到這樣的訊息,一定會憤慨。但我們來深究一下原因,其實最根本的是“重視”的程度不夠。古人“十年聖賢書”讀的都是語文,而我們現在的學生,他們用來讀語文,學語文的時間又有多少呢?為什麼不重視呢?原因有很多,在這裡不在贅述。但不管怎樣,這種現象,擺在了我們面前,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該作些什麼呢?
去年,聽我們這套教材的副主編張豪琳老師提到關於這套教材主編王富仁老師的一點意圖及其解釋,就是教材選文難度稍大,目的是讓學生有個高起點;課文的第一課安排的是中國古代神話,目的是引到學生去文化尋根。我個人虛妄猜度,這套教材是有對學生厚積國文,學好國文,重視經典這種意識引導的。
這樣看來,這套教材的封面和這套教材的核心,和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是相契合的。當然,除了封面是“厚重”的,在封面內還有更豐富,更形象的彩色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課文,理解課文。
2.教材所選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經典性強。這也體現了編者對學生重視經典閱讀的引導,也體現了這套教材的“厚重”。
有些選文的難度稍大,有些是從原有的高中課文中移到初中的這套書中的,充分體現了高起點的思想。比如《明湖居聽說》,《張衡傳》等。
3.服務物件的設定是這套書獨具的特色。這套書的編寫初衷是服務農村中學。因而這套書裡面的選文大多貼近農村孩子的生活,富有鄉土氣息,使孩子們感到親切。比如《拾麥穗》,《小溪流的歌》,《社戲》《蟋蟀》、《蜘蛛》等。同時,這套書也選取了一些經典的、城市的、現代化的材料,讓農村的孩子們瞭解城市,接受現代化的資訊,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建設好家鄉的信心;比如《北京立交橋》《蘇州賦》、等。而對於城市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材也可以讓他們瞭解農村、正視農村現狀,激發他們盡己所能改變農村落後局面的良好願望。根據農村學生反饋的資訊看,他們對這套書的選文是非常滿意,非常喜歡的。
4.這套書的編排體系科學有序。打破過去一貫按文體編排單元的教材編寫方式,閱讀單元基本按主題,同時兼顧文體進行編排,便於學生聯絡生活學習語文,同時,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相對集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選文安排就是既關涉主題:科學與生活,科學與文學;同時又考慮文體,既說明文。這樣即不打亂整體的編排構想,同時也能讓學生在一個單元內集中體會說明性的文章的主要特點。這樣的編排體系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老師們和學生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很深:那就是這樣可以把文言文分散開,這相對以前那種文言詩文獨佔一個單元的體系來說,教和學的難度都大大的降低了。
5.選文編校精心,註釋科學規範
這套教材的選文編校是非常精心的,對現當代作家作品、譯文編校嚴格,把原作中的一些不規範的文字、標點都作了修正。例如,馮至的《洛迦諾的鄉村》中,原文中的“那末”一詞,編入教材時改為“那麼”、“磨拳擦掌”改為“摩拳擦掌”、“甚麼”改為“什麼”,這種改動不損傷原意,同時還更加規範,有益對原文的理解。
“古詩文、大家作品,照搬”,是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如魯迅先生的文章編者未做任何修改,使學生讀到了原汁原味的作品。當然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編者在註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古詩文的註釋也是非常精確,規範的。
同時,選文也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教材選編了唐代詩人王勃的詩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最早入選教材時詩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根據現代考證“在蜀州地名出現前十一年***或前十年***,王勃就已經不在人世了”,“由此可見,‘少府之任蜀州’的說法是不合邏輯的,而說‘少府之任蜀川’的說法是可以的”。所以,這首詩入選這套教材後詩題就做了改動。
二、質疑和困惑――使用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這套教材從整體上來講,是諸多版本的教材中的一匹駿馬。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是,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原本可能不是問題,可能是由於我們一線教師對教材的編寫意圖或是對教材的理解不深入而產生的一些困惑。藉此機會,我把自己認為算是問題的問題簡要談一談,並向老師們請教。
1.第一個問題是,錯別字現象依然存在。
七年級的教師因為已經第二次排版,修正了存在的錯別字,並在課後補充了寫一寫,用一用。
但在八年級的教材中還是有疏漏。八年級下冊第四課《有月亮的晚上》的課後寫一寫,用一用中的“嬌態可拘”的“拘”與課文中的“鞠”不一致。
2.關於名著的拓展,有一個疏漏。
這套教材總共安排了19次拓展連結,其中一至五冊每冊各三次,第六冊為四次。在這些拓展連結中,編者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名著篇目和不作要求的名著篇目參照每個單元的主題和出現的選文作了有機的穿插,應該說是很成功的。
但是,有一個疏漏的篇目,就是《格列佛遊記》。這部名著是屬於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十篇名著之一的,但是在拓展連結中並未出現。也許編者對這樣的安排是有著獨特的意圖的,但作為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講,這是個疑惑。而對於學生來講,如果老師不為他們加以總結的話,他們甚至不會知道《格列佛遊記》是一部名著。
3.關於課文的難度。
前面,我曾經談到,我們這套教材的選文上有些篇目比較難,尤其是文言文篇目稍多。當然,這體現了高起點,重視“古典”的意圖。這種意圖,從巨集觀上來講是好的。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線教師對某些篇目的設定是有疑惑的。
例如:《出師表》 這篇文言文在篇幅上是較長的,學生面對如此長的篇幅,首先便有了一種畏難情緒。尤其是把它安排在七年級下冊。另外,課文內註釋的詞語也很多,尤其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字詞,從七年級的語言積累和語文能力上來看,學習起來的確是很有難度的。
所以,在任教七年級時,看到這篇選文,很多老師都是很撓頭的。都覺得這篇選文作為傳統篇目,並作為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篇目,選人課文是沒有問題的,但關鍵就是這篇選文的安排位置,老師們總是覺得靠前了些。
同時,現在還有一種爭論,《出師表》到底應不應選入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文呢?當然了,爭論的結果不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能決定的,也不是教材的編者所能決定的。因為,這篇文言文是屬於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篇目,最終的決定權在課程標準。
另外一篇選文,也是難度有些過大。九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的《張衡傳》原本是高中第四冊的課文。這篇選文的文字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下調到初中,它的價值是什麼?
當然,學習這篇選文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物傳記的寫法,可以使學生掌握一些文史文化常識。但是,能使學生學習傳記寫法的文章有很多,何必非要選這篇呢?關於《二京賦》《地動儀》等的文史知識,在中學歷史上已有介紹,難道還非要語文課來承載這項任務嗎?
因為學生學這篇文章太過吃力,因此無論是這篇文章有著怎樣的價值,它的價值都很難落到實處。如果下次再教學這冊教材,就我個人來講,我是會刪掉不講的。魏書生老師在教語文課文的時候,他是與學生商量的。學生不喜歡的課文,他堅決不上。我覺得我們的學生肯定是不愛學這篇文章的。我們是應該向魏書生老師學習的。何況這篇選文並非是課程標準要求的。
4.關於語法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關於閱讀的要求的第13條是:瞭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作用。瞭解課文設計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識。這裡面所要求的內容在我們這套教材後面的附錄裡有體現。比如:七上的《詞的分類》,七下的《修辭方法》八上的《短語結構》,八下的《複句型別》,九上的《句子成分》。
但這裡面存在的一個小問題是《複句型別》是不是放在《句子成分》後面更好呢?因為複句型別的辨析可能要比《句子成分》的分析更難些。先分析簡單的句子成分再分析複句型別好像更符合由易到難的規律。
另外,我覺得,語法知識裡面還應該涉及到病句的型別和病句的修改。這項內容在小學課本中有涉及,但型別不夠全,分析不夠深入。考慮到今年課改區的中考試卷中涉及到了病句的修改,我認為還是可以為這項內容加一個附錄的。
5.關於文體知識。
在語文閱讀學習當中,我們一再強調淡化文體。但是,文無體不立。學生沒有必要的文體知識,是不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的。關於到底要不要文體,是要辯證的看的,不能走極端。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第19課《綠色基因的革命》這篇課文的課後習題的第二題明確提問到“在介紹現代轉基因技術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你說說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在這個題目設定中明確考查到了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這是涉及到文體知識的。
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不知道有哪些說明方法,那麼他們如何辨析呢?這樣看來,系統的文體知識我們還是有必要向學生稍加介紹的。那麼,我們在向學生介紹之前,我們教師的依據是什麼呢?我們的胸中有沒有成竹?我們介紹什麼,怎麼介紹?
關於文體知識,我們的教材是沒有涉及到的。我翻一下人教版的教材,是涉及到了的。比如人教版的九年級下冊教材後的附錄裡有《談談散文》、《談談戲劇文學》。它以講座的形式給老師和學生們提供了關於文體的理性認識。
所以我想,關於文體知識和語法知識的淡化應該是相對的。涉及到非講不可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講的。當然了,我們不可能要求教材中能夠體現絕對意義上的所有內容,但是,在教材上淡化的內容,是不是可以放到教師教學用書上給教師作參考呢?
在淡化文體的潮流下,我的這種想法可能是不合時宜的,可能是不合課改思想的。但是,對於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有幾位教師能不講文體知識呢?
而且,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也要考試。在今年我省的中考語文試卷中,相對其他省市的試卷,的確是在大力淡化有關文體烙印的題,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例如:議論文閱讀的第一題,“開頭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答案是:從社會現象引出論題。論題這個概念就是議論文中的一個專有概念,我們不講文體知識行嗎?再有,這個閱讀的第四小題“文章第④段論述的觀點是什麼?”,雖然換了種問法,但實際上考查的不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論點嗎?我們在平時上課的時候,不講論點,不講如何歸納總結論點行嗎?
只有一種方法才能解決淡化文體的問題,那就是涉及文體的考題在中考中一個都不出現。這種情況能出現嗎?
三、使用教材時堅持的一些做法:
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有得有失。先談一談自己在使用過程中,認為值得堅持的一些做法:
1.使用教材前要做好“三讀”
2.使用教材時要大膽,要敢刪敢增。
3、教學單篇閱讀時要找好切入點,突出重點。
4.作文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是浪費教材
河大版初中語文試驗教科書使用措施
***1*** 採用從個人到集體再到個人的備課模式
運用好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使用好這套全新的語文教材,單靠我們個體的力量可能顯得很有難度。因此我們在備課這一環節上採用了從個人到集體再到個人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操作程式是:每個實驗教師在閱讀、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地進行教學構思,然後將各自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構思拿到語文課改實驗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在課堂結構、問題設計、教學形式等諸方面達成共識,然後再根據各自的班情編寫教案。
同時,備課的最後環節還要回歸到個人。備課的終極還是應該具有多樣性、獨創性,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特色。
***2***注重觀摩、交流、
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是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也是整體推進語文課改實驗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徑。教學觀摩的嚴肅效能有力地促進執教者自覺地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嚴密設計,嚴謹執教,觀摩者通過觀摩也能大受其益,成功處得到啟示,失誤處得到警示。
我們的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採用的是集體觀摩和個人隨機觀摩相結合的方式,觀摩之後的交流主要是就觀摩課的成敗發表各自的看法,或分析成功的原因,或提出改進意見,這種交流我們堅持坦誠、謙虛、探索、科學的原則,這對我們語文課改實驗取得良好效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我們今後總結課改經驗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材料。觀摩課的交流我們主要採用集體交流的形式,也就是在課改小組組織的語文課改研討會上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既是觀摩者與執教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觀摩者之間的交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便於收集各方面的意見,有利於原始資料的積累,其次是個人之間的隨機交流。它的優勢在於受時空限制較小,更及時,更直接。
觀摩、交流、對我們探索性地使用好語文新教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3***堅持寫教學反思
無論在課前我們做了怎樣充分的準備,最終檢驗教學設計是否成功的標準還是課堂,是學生。因為課堂是活的,學生是活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會發現教學設計可能不是盡善盡美,可能有紕漏,可能有疏誤,這就需要課後的反思。
從教學新教材的那一天起,我就堅持寫教學反思,總結經驗與不足。可以說,教學反思很好地服務了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