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茯苓功效與作用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本草彙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皁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幹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溼,主肌肉,溼熱鬱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溼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溼,溼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溼未鬱也。此藥長於去溼,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溼鬱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溼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其解d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4.《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調中止洩。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痺,除周身寒溼、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溼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癧,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溼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中藥茯苓的顯微鑑定:

  粉末:淡棕色。

  1.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三叉狀、十字狀或星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由2-4分粒組成。

  2.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40-180μm。

  3.石細胞矩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類三角形,直徑25-128μm,壁厚8-48μm,有的厚薄不均勻,孔溝大多細密並分枝。

  4、纖維梭形,短者似石細胞,大多一端鈍圓,另端尖細,直徑22-72μm,壁極厚,約至35 μm,有的壁厚薄不勻或一邊稍薄,孔溝短而較密,胞腔寬狹不一。

  5.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48μm,具緣紋孔大多橫向延長作梯狀排列。另有螺紋及具緣紋孔管胞。此外,鬚根中內層細胞時可察見,長條或長方形,直徑約至50μm,壁三邊極厚,木化,一邊菲薄,孔溝長而不規則分叉。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幹,去淨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