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描述教案及教學反思

  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為了幫助初中物理老師做好運動的描述的課前教學準備,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中物理,歡迎大家參考。

  運動的描述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會選擇適當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運動。
  3.能用例項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例項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通過學習自然界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樹立“物質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重難點
  《運動的描述》是學生認識機械運動的開始,也是力學的基礎知識。它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後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機械運動的引出,科學地描述了人們對運動的認識,體現了科學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教材從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例項,形成機械運動的概念,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理性認識自然現象,科學抽象事物本質的能力。本節內容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點:參照物概念、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難點: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三、教學策略
機械運動的現象很普遍,學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例項***圖片或錄影***,在課堂中進行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變化的運動,認識運動的普遍性。參照物在機械運動中起到“標準”作用,通過課本內容學習使學生體驗類似的場景,使學生體驗到:對於同一個物體,由於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得到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身邊例項通過分析思考,理解運動物體的共同特點***即它們位置的改變***,掌握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學生簡單的實驗及
對實驗的
分析,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而理解參照物的概念,並能根據指定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會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參照物,獲得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整合網路、鋼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5分鐘) 視訊:播放孫悟空“騰雲駕霧”有關鏡頭。
問:大家喜歡看《西遊記》嗎?你知道孫悟空的“騰雲駕霧”是怎樣拍攝的嗎?學習了今天這節課,你就會明白了。
欣賞,思考。 激起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機械運動
賓士的駿馬、行駛的火車、自轉中的地球,還有在空中飛行的飛機、奔騰的江水、劃過夜空的流星、騰空而起的“神舟號”飛船……這些運動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特點呢?請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交流歸納:
上述運動物體的位置隨時間不斷地發生變化。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作機械運動。
思考討論:
正在走動的鐘表的指標是否做機械運動?
你能找到不運動的物體嗎?
 
 
學生思考並歸納。
 
 
 
 
學生可以進行辯論,瞭解物體位置的改變可能是距離的改變,也可能是方向的改變,或者可能是距離和方向同時改變。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得出機械運動概念。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參照物
當你在路邊站立時,你認為路邊的樹木是靜止的;而當你乘坐在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時,感覺路邊樹木在向後退,認為樹木是運動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歸納:在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總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如果一個物體的位置相對這個標準發生了變化,就說它是運動的;如果沒有變化,就說它是靜止的。這個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通過討論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為“標準”,相對於地面,樹木沒有位置的變化,認為是靜止的;而當人乘坐在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時,不自覺地選擇汽車為“標準”,樹木相對於汽車有位置的變化,所以感覺樹木在運動、向後退。 結合生活例項,引出物理問題,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實驗:
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著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1)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書本相對於桌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2)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鋼筆相對於書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3)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鋼筆相對於桌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4)通過上面的活動,你能明白什麼問題?
總結:(1)整個宇宙中的物體都是運動著的,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所以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體的靜止只是相對的,平時我們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參照物而言的。
(2)參照物選擇的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所以確定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關鍵是選什麼物體作為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是相對靜止。例如,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其中一個為參照物,另一個是靜止的,屬於相對靜止。
思考:
1.現在你明白孫悟空的“騰雲駕霧”是怎樣拍攝的嗎?
2.在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展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競賽:在一輛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發現被恐怖分子安裝了炸彈,只要車速低於50Km/h,炸彈就會自動爆炸,如何將車上的乘客安全撤離汽車呢?
3.有關太陽、地球、衛星的運動和靜止
(1)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東昇西落”,是以誰為參照物呢?
(2)地理學科中所說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又是以誰為參照物呢?
(3)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一起在做同步運動,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地球同步衛星是運動還是靜止?
4.甲、乙兩輛汽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行駛,甲車中乘客觀察乙車,發現乙車向正東方向行駛。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關於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判斷錯誤的是:
A.甲乙兩車都向東行駛 
B.甲乙兩車都向西行駛
C.甲車向西行駛,乙車向東行駛
D.甲車向東行駛,乙車向西行駛
 
 
 
 
 
 
 
 
 
 
 
學生進行實驗,並經過討論思考交流得出: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變化,書本相對於桌面是運動的;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於書本是靜止的;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變化, 鋼筆相對於桌面是運動的。
鋼筆相對於書本靜止而相對於桌面是運動的,說明參照物選擇的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
 
 
 
 
 
先拍攝出孫悟空在“雲朵”(佈景)上的鏡頭,再拍出天空上的白雲、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鏡頭,然後將兩組畫面放到“特技機”裡疊合。疊合時迅速地移動作為背景的白雲和山河湖泊。我們看電視是以白雲和山河湖泊作參照物,於是就產生了孫悟空騰雲駕霧飛奔的效果。
 
 
 
讓另一輛汽車與這輛車沿相同的方向行駛,當兩輛車並排行駛速度相同時,乘客就可以安全撤離到另一輛汽車上。即讓兩車保持相對靜止。
 
 
學生思考並回答
 
 
 
 
 
 
 
 
 
 
 
 
 
 
 
 
 
通過親身體驗明確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方法,理解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體現學以致用。
 
 
 
 
 
 
 
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的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梳理機械運動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教材中關於機械運動的描述非常簡單,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卻很抽象,因此本節課的開篇,我通過一些教學視訊的利用,直觀生動的使學生對於運動的認識變得很輕鬆,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學生做了一個在學生閉眼過程中判斷我是否運動了的小實驗,讓學生真正的懂得,我們所認為的運動或者靜止,就是根據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作為判斷依據的,從而輕鬆突破這一難點。
  2.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引導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讓學生通過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結合第二段視訊的觀看,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組進行學習、交流,並要求學生人人都要發言,我在各組間巡視指導。看到同學們都能夠舉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現象和例項來說明上面的問題,是學生真正懂得了,我們所說的運動或靜止都是依據情境中的某個特定的物體來說的,依據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今兒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再通過全班的彙報、總結。教師做簡單的概述,並幫助學生及時的糾正在交流中出現的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同時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最後,教師和同學一起概括出參照物的概念、參照物選擇的方法及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知識。這一節課整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很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由於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對於相對性的討論沒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還不夠。在熱鬧的討論之後,沒能給學生一定的靜思時間,讓學生重新理解這一問題和知識點。在學生的作業中仍然發現參照物選擇不明,判斷錯誤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