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論文

  中國傳統建築代表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體系。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摘 要:建築是人類脫離愚昧走向文明的成果之一,中國古代建築隨著5000年的歷史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演化發展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模仿,是什麼使它源遠流長,歷經前餘年而不衰,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崇美學的視角來詮釋它,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築;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形式美

  建築是人類脫離愚昧走向文明的成果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存的基礎,隨著人類的文明程序不斷進化發展,它不只作為人類技術發展的載體,也是歷史、政治、藝術、宗教等多種文化的載體。而多種文化又賦予它不同的美的感受。中國古代建築隨著5000年的歷史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演化發展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模仿,是什麼使它源遠流長,歷經前餘年而不衰,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崇美學的視角來詮釋它,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築之美,美在意境中

  對於建築除了它的實用性,處處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表現在豐富多彩的建築裝飾手法和將詩歌一般寫意的建築景觀佈局運用到建築中去,人類的歷史是與自然鬥爭的歷史,但人類也依賴自然而生存,藝術就是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中不斷的孕育、生長著,人們很早就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並渴望離開大地,飛翔天宇去探尋甚至擁有駕馭自然的神祕力量《莊子・逍遙遊》中“御風而行”自由逍遙;《太平御覽》中有“飛行雲中,神話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的記載充滿了誇張的想象,表達了人對主體的高度肯定,這種理想主義的幻想給你以奮鬥的動力,表現為擁有超自然力的神明,也有將一些動物植物幻想成為瑞獸在冥冥中駕馭著神祕的自然,這些浪漫的遐想來源於現實通過藝術的抽象表現出具體的形式,形成理念,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古代建築中將各種神明、瑞獸或吉祥紋樣以彩繪或雕刻的手法運用在建築的簷枋、斗拱、柱列中,祈求平安或吉祥寓意,漢代畫像磚上的四神紋樣、唐、宋時期寺廟中的萬字紋、八寶紋、清代的福祿壽喜題材的紋樣,都是建築裝飾中長用的紋樣。

  江南園林疊山石料的品種很多,最主要分為兩類:黃石和太湖石,小型假山全部用石頭堆砌而成。更彷彿真的山氣勢賦予,其中,仔細品去,更好似真山一角,崖壁洞窟,峰巒疊嶂。技法多樣,技藝高超。大型的假山以石為主,參入一些泥土,在長些青苔,看起來也別有一番樂趣。南方氣候溼潤,花木生長良好,種類繁多。園林中的植物以四季常青數目為主,搭配富有詩意以花、草、竹,等組成了賞心悅目的景色,就連院角、廊側。牆邊也利用來,種植些珍稀花木品種,狹小的空間便成了別緻的小景觀,在園林中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室內外空間多樣化,一步一景。在灰磚青瓦、白色牆垣,與這般水石花木組成的園林景觀,能顯示處恬淡雅緻有如水墨畫渲染的藝術格調。

  在建築的佈局上,浪漫主義體現著賦予冰冷的建築以生命感即象徵涵義,如“秦始皇營建咸陽,以阿房宮前殿象徵太極,渭水灌都象徵天河,以終南山峰象徵宮闕大門,築土為山象徵蓬萊仙境,又仿造六國宮殿建在咸陽北山,象徵天下統一。”[1]又如:清,圓明園,雖然經過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掠奪焚燬之後,今日幾乎全部建築已經被損壞。但所幸它的遺址以及人造山巒及湖水基本上保留下來,利用文獻資料以及當時有關園景的具體描述我們也能想象出那樣奇偉瑰麗的院子。圓明園是水景園,園林造景大部分是以水面為主題的,因水而成趣。

  通過河水把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變成一個完整水系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的結合,也成了全園的主線。人工製成的假山和水系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把園子變成了為山水樂趣的自然空間。每個景緻都精心的加工,大多模仿製造了江南園林、西湖風光和蘭亭等名勝。如:圓明園內的“坐石臨流”一景,通過三面人工築山、引水成小溪的佈局來濃縮摹寫浙江紹興蘭亭的崇山峻嶺、曲水流觴之意。將眾美景在一個皇家園林中巧妙的融合為一體。而“乾隆皇帝說的‘山無曲折不致靈,水無波瀾不致清,室無高下不知情。然室不能自為高下,故因山構屋者其趣恆佳。’”體現在園林水榭樓臺蜿蜒曲折峰迴路轉曲折的構圖結構上,體現著審美主體的主觀情感對於客觀環境的影響,情景交融,是浪漫主義的充分體現,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二、建築之美,美在節奏中

  中國古代建築的節奏美體現在“禮”與建築藝術審美價值的密切關係中,為建築的“倫理”理性,體現在“禮”對建築的制約,一中所提到的浪漫主義是以建築的“倫理”理性為基礎的,為倫理秩序服務。“禮”起源於原始宗教,古人認為“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折也,規矩之於方圓也。”[2]它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禮儀發展而來的,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慢慢演變為皇權統治的等級分配、道德標準、法規制定的依據,是維繫天地人倫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會秩序準則。

  制約著生活方式、生活行為、倫理道德。具有強制性、普遍性、規範性的特點。古代,若遇到和皇帝皇室有關的建築,如:宮殿、皇家園林、皇家陵墓等,都運用它們的佈局、形象作為藝術創造的手段,從而達到象徵的藝術效果。人們在觀賞建築同時,收到文化的影響,視覺的感知,體會到皇權的威嚴與天人的感應。潛移默化的在皇權與人民之間載入了一層神祕威儀的天子氣象,達到統治者的皇權至上的根本目的。再審美中通過藝術實現的十分巧妙。

  同意,古代園林中的許多人造景觀,特別是神仙道場如:梵天樂土、蓬萊三島、仙山瓊閣這等無限風光之地,都是以建築形象結合區域性特有的自然景緻而構成的觀者那美妙的嚮往。寓意神話傳說、記錄歷史功績之類;並藉助於景題命名等來歌頌王治下的太平盛世與皇帝的豐功偉績。當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建築中表現在建築裝飾上數的等差關係,如建築中圖案的用量,圖案類別的排列:龍鳳只能為皇室使用,其它幾種規定動物按等級排列,為大小官員依次使用。門釘的多少數量的增減也按照一定的數列排序。在建築的佈局上,皇宮內至民居房屋間數的排列以九間為最大,後來擴充套件到十一間,依次降為七、五、三、一。進深以十三架為最高,以下遞減至三架,這些規則,都是通過朝廷頒佈的法典,通過每個朝代相應的《營造法式》固定下來的。如天壇的建造就是依照這種法則建立的。

  通過數的等差關係,形成空間比例,佈局形式的特殊意義和象徵,來體現皇權或者江山的統一。不只是宮闕的建造,從宗廟到皇家陵墓的建設甚至小的民居,都會在這種法則的左右下來建造裝飾。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國古建築,從室外鋪陳設定到室內擺設,由造型到色彩,都被賦予了秩序感。中國古建築在整體佈局上也注重節奏美,體現在整體佈局的序列化組合。雖然建築形式受到封建禮制的嚴格制約,但這種不可逾越的建築法則卻在中國古建的審美藝術形式上形成有規則,有節奏的的統一和諧的美感。如古代皇都的建造:長安、北京等。

  建築創作的另一個共同“節奏”就是都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任何宮闕、宗廟、陵墓的建設都沒有因為其特殊性而超出人的時代性的審美標準即一種節奏。如“中國皇室是庶民住宅的擴大,陵墓是生人堂室的再現,寺廟是世間衙署的翻版,就連;牌坊、碑碣、華表等紀念建築小品也是生活中實用物件蛻變而來的”。[3]沒有與其它格格不入的節奏雜亂的序列。

  三、建築之美,美在技術

  中國古典建築的技術美,體現在建築的建造工藝上,它的形式美都是以實用和實踐技術為基礎。古人常用:“堂以宴、亭以憩、閣以眺、廊以吟”概言之。他們可以單獨構成景點和用做實用建築物。中國古代建築主要以原始的手工藝為主,由於技術沒有形成工業化生產,從建築的粉刷裝飾***建築彩繪***,到雕刻裝飾***各種雕塑小品***都體現著強烈的手工藝氣息。製作的物品雖然比現在的效率低,但製作工藝卻非常精湛,雕刻和繪畫栩栩如生,在儲存期限上一直到今天有些古建的彩繪雖然在自然環境中有所損害,但依然清晰可見。有些建築傳統工藝更是已經失傳如五龍壁前的牌樓,建造者在設計時曾做過如下預言:如果將來有後人要將它移位或從建,聰明者在完成後會少一塊支板,愚笨者在完成後會多一塊支板,但誰也不能恰好將它用完,在改革初期由於建造原因,果真要將它水平位移一段距離,最後就以那位設計師所說,多出一塊,怎麼也放不進去。在建築的材質上注重建築物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因地取材,如木材、石頭等。

  在建築與環境的空間關係上,以觀者的審美經驗和自然觀為構圖依據,在視距變化而構成的不同畫面中佈置建築、確定建築體量、建築裝飾的造型方法和疏密程度,運用收、放、閉、敞、曲、轉、等手法的變幻使人感到空間的美。形成作者自己理想的幻境。在住宅上更注重功能性,其建築的美體現在實用基礎上,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庭院中的弄堂天井的建築手法都是由於現實中的日照和通風的需求。技術的美還體現在,在技術的建造法則中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是模式化的被普遍遵守的,具有一致性。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幾乎沒有純粹的裝飾出現的藝術手法,都是以使用為基礎的,建築中的元素雕花石礎是出於柱子的防潮要求,門窗的格子是為了好貼上窗紙,油漆彩繪是為了保護木材不腐,屋頂的祥瑞物是固定瓦片的鐵釘套子。所以說它是與實用向結合的不是孤立存在或單單因為審美而發生的。

  經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築的美體現在多各方面,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體,由於文化性和實用性,所以古建築仍被人們青睞,帶給我們豐富的啟示和滋養。後人從技術的美中繼承並進行研究開發新的設和當代人用的技術,來推動建築的發展,隨著物質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審美會具有更高的需求,建築是於人類惺惺相關的話題,對於建築的審美需求只會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出來實用性外更要求它的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3]齊一,馬奇.現代美學專題選講彙編[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

  [2]侯幼彬.中國建築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