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義學角度談漢語中的歧義現象
摘要:語言學家普遍認為, 歧義現象是指一個句子的含義模稜兩可, 可以作兩種或多種解釋。歧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存在於一切自然語言之中。本文嘗試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對引起歧義的各種因素進行剖析,指出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的影響,並提出一些消除歧義的手段。
關鍵詞:語義學,漢語歧義,歧義成因,消除歧義
一、 文獻綜述
語義學是研究語言意義以及語言表達之間的意義關係的學科。語義學研究自然語言的語義特徵;它把語義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去研究,探討它的性質、內部結構及其變異和發展以及語義間的關係等。
“語義學”這一術語是由法國語言學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來的。1897 年,Breal 編著的《語義學探索》一書問世,標誌著今天所理解的語義學開始逐步形成。1900 年,這本書被譯成英文,書名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這本書是第一部語言語義學著作,其研究的重點在詞義的歷史發展方面,兼顧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隨後,語義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語義學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50 年代逐步顯露發展勢頭,從70 年代起才獲得了充分的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關注和研究語義學,發表關於語義學的著作,語義學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體系。
近十年來,現代語義學呈現出多學科、跨學科、多緯度和多層次的幾個顯著的特點。如果說傳統的語義學研究主要侷限在詞彙意義層次的話,現代語義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對語言意義的多層次的考察。筆者經過對近十年的文獻研究發現,認知語義學和規範語義學是當代國際語義學研究的兩大主流取向。認知語義學就是在認知學的框架內研究語義,對心智進行經驗性的研究,它對傳統形式語義學的外部缺陷有著深刻的認識,是當代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規範語義學的核心概念是形式體系,即一種抽象的模型結構,模型的抽象性意味著廣泛的語義空間,進而彰顯出語義自身的自由度。從蒙塔古最初建立規範語義學到後來克里普克等人的繼續發展,出現了諸如型別理論,模態理論範疇語法,博弈語義學等新的學說,特別是後來帕蒂等人對蒙塔古語義學的不斷完善,充分表明了規範語義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而國內近十年的語義學研究也遍佈了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對認知語義學的研究,例如張輝的《認知語義學述評》;對框架語義學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馬玉蕾合著的《框架語義學———格語法的第三階段》;語義學在對隱喻的研究中的應用,例如於瑩的《認知語義學框架下的隱喻研究》;對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例如康燦輝的《試論語義學與語用學的互補性》;對語義學的實際應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淺談語義學與語法教學》。而對於歧義現象的語義學研究主要是對英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研究,例如高桂蓮、陳穎、王海巖合著的《對英語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卻鮮有對漢語中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所以本文嘗試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對引起歧義的各種因素進行剖析,指出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的影響,並提出一些消除歧義的手段。
二、 歧義的成因
語言學家普遍認為, 歧義現象是指一個句子的含義模稜兩可, 可以作兩種或多種解釋。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 而不是人們根據科學規律創造出來的, 因此, 不論哪種語言都存在大量的歧義現象。引起歧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筆者將對歧義的主要成因進行分類和剖析。
(一)、語音歧義
漢語中的語音歧義多是由於漢語的一個音節可以對應多個不同的語素引起的,一般存在於口語中。語音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 同音字引起的歧義
例句:甲:“請問您貴姓?”
乙:“免貴姓zhang。”
在這個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張”,也可以是“章”。在漢語中,有很多讀音相同但拼寫和意義不同的漢字,因此容易產生語音歧義。
2、 一詞多音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個人好說話。
在這個例句中, “好” 如果讀作第三聲的話,表明這個人好商量,不刁難人;如果讀作第四聲的話,表明那個人喜歡說話,一直說個不停。漢語中有很多詞都有多個讀音,不同的讀音對應不同的意義,混淆讀音就易產生語音歧義。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最好買一個。
在這個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買”上面,意思是指“要買一個,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個”上面,則表示“只買一個就行了,無需多買”。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不同的重音表達了說話人不同的含義,如果不能注意到這點,就會產生歧義。
(二)、詞彙歧義
詞彙歧義是指由於對句子中某一詞語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歧義,一般這些詞的不同意義是有聯絡的。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尤其常見,因為漢語中語素或詞很多為多義。詞彙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一詞多義引起的歧義
例句:他已經走了。
在這個例句中,“走”可以有兩種理解。一個是指“離開此處”, 另外一個是“去世”,因為漢語中“走 ”可以作為“去世”的委婉說法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詞彙歧義。
2、同音異義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兒的人多半是大學生。
在這個例句中,“多半”既可以理解為“超過一半”,說明數量;又可以理解為“大概、也許”,表示推測。在這種情況下選用同音異義詞易產生歧義。
3、 同形引起的歧義
例句:(1)他參軍去了。
(2)這個班級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在例句(1)中,“參”讀作“can”;在例句(2)中,“參”讀作“cen”。這是
典型的同形字。如果讀者不掌握同形字就不能理解句子,因而產生歧義。
(三)、語法歧義
語法歧義是指因語法關係或結構層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義。語法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種情況。
1、 兼類詞引起的歧義
例句:抽屜沒有鎖。
在這個例句中,“鎖”既可以指實體的鎖,也可以指動作“上鎖”。 一個詞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詞性,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難以確定是哪種詞性,就會產生歧義。
2、 結構關係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張照片裡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
這個例句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結構關係。一種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一種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不同的結構關係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會引起歧義。
3、 領屬關係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是小明的照片。
在這個例句中,“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為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為照片上的人是小明。這是一種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情況。
4、 指向物件不明引起的歧義
例句:他剛轉到這所學校,很多人都不認識。
在這個例句中,“不認識”的指向物件不明確。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他不認識很多人,也可以理解為很多人不認識他。這種句子不表述完整的話就會產生歧義。
三、 歧義的影響
(一) 、積極影響
在言語表達中巧妙地利用歧義,無論是語音歧義、詞彙歧義還是語法歧義,都可以具有含蓄、凝練、曲折、生動的表達效果,能使聽者感到饒有風趣,餘味無窮,因此歧義作為一種創造幽默效果的手段在各個方面被廣泛應用。例如古代《笑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夥子是睜眼瞎(不識字),跟人打官司,他自稱是瞎子。審判官問道:“你一雙明亮的青白眼,怎麼說是瞎子?”小夥子回答說:“老爺看小人是青白眼,小人看老爺是糊塗的。”這兩句話的本意是:“你看我看得清,我看你看不清。”但是,也可以這樣理解:“你看,我是清白的;我看,你是糊塗的。”這個故事正是利用了歧義,達到了絕妙的諷刺效果。此外,在相聲、評書、謎語等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中,歧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極影響
事物都有兩面,歧義固然有它的優點和用處,但是,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也有其缺點。從表達的角度說,有歧義的語句容易引起誤解,使交際受阻,甚至給表達者帶來麻煩;從理解的角度說, 有歧義的語句容易背離表達者的原意,使認識走樣,給理解帶來偏差。歧義的消極影響阻礙、限制我們的正常交際,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對歧義的分析和對其成因的全面探討,把它的消極影響消除,使人們可以順暢地進行交際。
四、 歧義的消除
為了不影響人們的日常交際,我們必須對一些容易引起誤解的歧義現象進行消除。具體的消除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句內調整
1、利用語音、重音
例如前文中給出的例子:這個人好說話。只要我們掌握了“好”的兩種讀音及其意義,在口語交際中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讀音,歧義就可以被消除。同理,說話時重音放置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區別語義、消除歧義。
2、利用停頓
就口語而言,停頓可以起到顯示結構層次的作用。例如:我講不好。這個例句可以有兩種停頓方式。一種是“我/講不好”,表明不自信、不願的態度;另一種是“我講/不好”,表明了身份不合適的意思。因此,停頓也對消除歧義有著顯著的作用。
3、 利用句式的變換
例如“他倒了一杯水。”是一個歧義句,既可以表示把水倒到杯子裡,又可以表示把一杯水潑了。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句的句式變換為“他把一杯水倒了。”,歧義就隨之消失了。
4、 利用語序的調整
例如歧義句“兩個學校的學生”可以調整為“學校的兩個學生”,這樣句子就不再有歧義,意思表達地清楚明確。
5、 利用詞語的增換
例如:小明借了小剛一本書。這句有歧義,我們不能確定小明與小剛誰是書的借出者,誰是借入者。如果我們把這句加一個字,變為“小明借給了小剛一本書。”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二)、句外調整
1、利用上下文語境
例如“今天晚上不吃飯了”是有歧義的,因為在有的地區,飯指三餐;而在有的地區,飯特指米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來消除歧義,譬如“今天晚上不吃飯了。中午吃多了。”與“今天晚上不吃飯了。吃點麵食吧。”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
2、利用情景語境
例如“我今天要做手術。”這句有歧義的話結合不同的情景語境就會產生不同的交際意義。如果是一位醫生說這句話,那他就是要給病人實施手術;如果是一位病人說這句話,那他就是要接受手術。這樣,歧義就被消除了。
當然,筆者的考慮比較有限,還有很多其他的消除歧義的方法,在交際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合適的方式消除歧義,促進交流。
五、 結語
歧義是一種普遍而且複雜的語言現象,引起歧義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嘗試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了分析,概括了引起歧義的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原因,指出了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並提出了一些消除歧義的手段。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應該避免歧義的消極影響,同時充分利用歧義的積極作用,從而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桂蓮,陳穎,王海巖. 對英語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J].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 哲社版,1999***41***.
[2] 黃伯榮. 現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黃世平. 漢語歧義現象分析[J]. 科技資訊: 科教視野,2007***35***.
[4] 康燦輝. 試論語義學與語用學的互補性[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