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本質共同基礎初探

 摘 要: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係,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種需求,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步伐,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
  
  深刻理解和科學詮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把握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係,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步伐,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要是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
  
  唯物史觀十分重視現實生活中人的需要。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需要通過社會關係,表現為利益。如果說物理世界服從物體運動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則服從利益的原則。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利益展開的,並且由於利益不同而產生矛盾甚至衝突。人的需要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髮展,在不同時期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的,呈現一種上升和豐富的趨勢。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願,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利益而且包括文化的,政治的,生態的等多種需要,才能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一個真正意義、高水準的和諧社會才能建成。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①“貧窮不是社會主義”,②如何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怎樣使廣大人民群眾收入快速增長?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馬克思早就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發展成果能否讓人民群眾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保證,還必須有配套社會制度和機制加以保障。所以,鄧小平又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③即要消滅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私有制,消除少數人極端富裕,多數人貧困,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最高體現。代表人民,就是服務人民。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實際上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千方百計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最大限度的集中群眾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廣大人民動員起來,凝聚起來,投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為實現和諧社會努力奮鬥。
  所以說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本質都強調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中國共產黨把實現多數人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出發點,也體現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最高形式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