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馬化騰的演講稿

  馬化騰***ponyma***,1971年10月29日出生於海南省東方市***原廣東省海南島東方縣***,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執行長,全面負責騰訊的策略規劃、定位和管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今年是我第二次來到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我非常有感觸。

  首先,我想談一下網際網路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本身這個領域,我們看到網際網路跟實體經濟各行各業的連線規模越來越大。比如說我們在兩年前,2013年,我們首先看到網際網路和金融方面的融合,大家提到網際網路新興領域和傳統的金融領域結合,誕生出了很多新興的機會。我們也看到網際網路和交通的結合,跟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傳統的交通領域的銜接也越來越激烈。比如說臺下的劉總,在滴滴以及Uber的投資都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和傳統領域的交流,已是越來越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方方面面。這是我一個很深的感受。

  騰訊在這兩三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個趨勢的發展調整了我們的戰略。我們從微信、QQ大家最熟悉的應用入手,我們開始與各行各業連線,希望能夠推動各行各業的傳統實業有更多發展。

  第二個感想,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在經濟以外以及社會影響方面的推動越來越多。比如說,我們在微信裡面可以看到和公益的結合非常多。我們在2006年的時候,在PC網際網路時代創造了公益的平臺,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通過社交網路,在大量的數千家的NGO組織進行銜接,作出了大量的貢獻。通過我們微信的社交公益平臺,我們可以給使用者和公益組織銜接,創造了大量連線的機會。我們也看到在健康方面,在網際網路和醫療健康領域,有了越來越廣泛的連線機會。比如說在烏鎮,中國首家網際網路醫院也是我們投資的一個公司所提供的這種服務。

  第三,在未來很多人會思考你們的微信在這五年來非常成功,那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產品可以顛覆微信?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我們在PC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QQ非常流行,但是為什麼會創造出一個新的和QQ非常類似,但是又能顛覆性的這樣一個產品呢?其實最大的根源在於網際網路資訊終端的演變。所以我們在思考,下一代移動網際網路、新一代的資訊社會應該是怎樣一個業態,往什麼方向走。

  我們在想,在過去幾十年裡,比如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從大型機到PC的演變,僅僅是一個計算終端的變化就會產生出相當多的機會。那麼,我們在大型機到PC,再到PC單機執行,再到連線網際網路以及連線網際網路終端,從一個桌邊PC演進到大家的手機。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是每20年,終端的演變會對整個資訊業態甚至對整個經濟業態產生一個重大轉變。

  我們在思考下一代的資訊終端會是什麼呢?會是汽車還是穿戴裝置?甚至比如說我們看到AR、VR這種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可能我們未來會帶上眼鏡通過視網膜投射,我們可以跟人、服務、裝置連線,不需要像現在用手機,而是通過視網膜溝通。這有未來嗎?我們現在看到了這個趨勢,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未來。但是我相信所有人都會非常關注整個科技界的發展。甚至在未來我們可以想像,也許我們未來跟資訊者溝通是通過腦電波的方式,也許你帶著穿戴裝置可以通過腦電波溝通。當資訊時代發生巨大轉變,我們整個經濟社會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因為這個論壇談到可持續發展,所以我特別關注未來我們資訊社會和網際網路的銜接,希望我的演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謝謝!

馬化騰

  2:

  11月19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正在烏鎮進行中,這次由中國官方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網際網路大會,備受社會各界矚目,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作為今天最後一位嘉賓,發表題為《連線時代的探索》的演講。在論壇上,馬化騰回答提問時表示,其中一件能夠讓他晚上睡不好覺的事情是,因為人、物高度互聯後,擔心發生災難性的、快速擴散放大的事件,包括內容方面、裝置方面以及資訊保安方面。

  在提問環節,俞敏洪對馬化騰的提問相當尖銳:“微信有語音通話服務了,這不是搶運營商飯碗嗎?”馬化騰迴應:十幾年前基於PC的語音通訊就有了,技術上不稀奇。運營商已不像一年前言必稱微信的資料壓力。“我們的車跑的越好,運營商的路才越能發揮價值。”

  馬化騰演講稿:《連線時代的探索》

  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最近我們包括我本人以及行業的一些思考。因為騰訊做社交網路,對於我們來說臨界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我講的主題,移動網際網路更加是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連線,尤其是人和人之間的雙向連線越來越重要,那麼我想借此機會和大家談一談我的一些想法。

  騰訊發展到現在16年中,中國網際網路大概是18年左右,全球的網際網路也是20年出頭,是個非常年輕的行業,今天的網際網路可以說在中國成長得生機勃勃,其實上午的大會副還有我們的很多嘉賓也提到了中國的發展情況已經越來越迅猛。從全球來看十大網際網路公司有4家是來自中國,包括最新上市的阿里巴巴還有京東,在一上市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全球的前十,也是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也看到網際網路在三四年前,從PC到移動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迅速的過程,我們從業人甚至不會覺得變化有這麼快嗎,直到看到它的拐點出現的時候,往往是半年、一年的時間一下子就跨過去了,到現在包括騰訊在內的很多的網路流量在短短的兩三年的時間,可能從原來的三七變成七三,甚至是二八到八二的這樣一個快速的轉變,這是對我們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這裡面其實也誕生了很多的新的商機。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從原來網際網路的行業是大家認為新經濟,到現在大家認為是和所有的各行各業傳統行業都能夠結合的情況。我們看到它過去從通訊領域再到零售領域,電子商務,再到娛樂,比較天然的和網際網路結合,這一兩年來我們看到原來根本不大見的像金融、交通很多生活服務類的衣食住行的東西,現在看到打車都可以跟移動網際網路掛上鉤了,而且像是快的、滴滴等很大市值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成長起來了。其實過去國內外中美的網際網路公司往往是集中在幾個少數的巨頭手上,到現在看到很多種大型的企業在各個領域方面也開始蓬勃成長,並不侷限在原來的社交網路、通訊、電商這幾個傳統的板塊,我們看到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成長出比較大的這樣一個行業的領軍者。這是我看到一個很大的變化。

  對於騰訊,我們是在國內比較早盈利的,我們在2004年就盈利了,所以我們是到香港的主機板上市。我們也因為很早地進行網路遊戲,所以有比較多的利潤。所以你看到我們過去其實走了一些彎路,或者說因為有了利潤,我們發現太多機會了,我們很多領域都進去了,那你看到最近這半年、這一年我們有很大的變化,就是修身養性,我們迴歸本質,就是發現我們企業的最擅長的優勢還是集中在通訊社交這個大平臺領域。所以最近一年我們的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做聯結器。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我們看到新希望,因為原來在PC的時候你會發現很為難,就是通訊、社交僅僅是人們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方向,通訊社交大有可為,因為手機天生就是一個通訊工具,在一個天然的通訊工具上誕生的很多商業模式其實是有大量的是以通訊社交提供底層服務的機會誕生了,這在PC年代是沒有的。PC年代開啟瀏覽器就行了,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我們有了人,有了它的連絡人,他知道他的社交網路之後,其實很多底層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於是產生了一個新的重新的定位,就是做聯結器。我們不僅希望把人連線起來,還要把服務和裝置連線起來。我們看一下人,我們在PC年代,QQ到現在是有8.2億的日活躍帳戶,有150億條每天的平均訊息。在移動上手機QQ也進步很快,8.2億中有5.42億在手機上,100億條超過三分之二是在移動上。大家可能感受到微信在一線城市的使用者群體很多,但到二三四線到農村,其實QQ和移動QQ是非常常見的平臺。

  第二個是服務,我們在微信首次創新性的引入了公眾帳號和服務號的體系,這是過去在PC年代想象不到可以這麼做的,通過這個服務號連線了很多服務的商家,包括媒體、自媒體人,甚至運營商的營業廳,甚至銀行可以通過這個連線,沒有網站,不需要網站甚至不需要APP就可以很輕易把人連線起來,而且很多的資訊,很多的服務可以很碎片化的轉發、分享給一個人、一個群甚至給所有的人。在社交網路裡可以快速的流轉,這個完全不需要域名、網站,也不需要很複雜的東西,就可以產生這麼神奇的效果,而且大家流通的很快,這個是過去幾年前沒有見過的情況,我們覺得這是連線服務的一個雛形,還有很多的情況可以演變,下一步正在嘗試做連線的硬體,我們看到有一些例子。

  微信有硬體平臺,QQ有物聯的解決方案,包括車載也和其他的合作伙伴提出wedrive的車聯解決方案,這些都是早期的,而且還有很多東西在做,也不可能只有我們一家做得完,一定要其它的合作伙伴才能實現這個很偉大的想法。

  對騰訊來說,第二的原則就是開放,我們把很多非核心的業務全部給我們的合作伙伴做,我們跟他合作,所以我們的生態是更開放的生態,我們提供一些最底層的通訊的使用者認證或者儲存、分發的平臺或者一些基於這個交易的支付平臺,我們和很多垂直領域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

  三年多前很多家提出要開放,但回過頭看騰訊的很多業務還是有一些初步的成績,包括五百萬的創業者,有很多的APP和服務在我們的平臺裡,我粗略估算一下整個合作伙伴的估值可以超過兩千億,也就是三四年前提出開放的時候,騰訊的市值這麼大,基本上可以說我們算是再造了一個當時的騰訊。

  最後一頁簡單講一下,基於連線,基於開放,這些合作伙伴主要是做什麼的呢,如果是最簡單的連線,那增值服務不夠,對我們來說過去11年來,我們在一個領域,內容領域,尤其是網路遊戲的領域我們自己紮根下去,看是怎麼回事。Facebook是不做遊戲,他是做連線,是賣廣告給開發商,但是騰訊有點不同,騰訊走了一半,它有大量的外部的開發者,但是自己也嘗試研發,自研遊戲,因為只有這樣才大概瞭解這個產業應該,這個生態應該做什麼事情才更適合開發者。但是這個趨勢其實也越來越開放,我們更多的內容不應該自己開發,而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去開發。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因為智慧財產權的內容,在過去中國網際網路發展18年來,從原來無論無序的,不注重智慧財產權的環境到現在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產權,因為我知道張朝陽是一直在堅定的在鼓勵這個行業要走向智慧財產權,要重視,不管從視訊、音樂,我們都並肩作戰,雖然說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已經很明顯在改善。只有這樣整個商業模式才會成型,我們想從遊戲再到文學、音樂、影視、動漫等等會構造一層交織的智慧財產權的生態,那麼我想這個生態裡面,不可能是一家甚至說只有少數幾家可以包辦一切,完全掌握整個生態,不可能。一定是一種開放的,共融的,有很多合作伙伴參與的,而且分多層次的這樣一種新生態。騰訊希望把剛才聯結器這樣和開放的體系融入到未來的生態,因為剛才潘理事也講了有幾個挑戰,其實就是指這些。孫正義先生也提到了未來超高速的計算能力,超高速的網路和儲存空間用來做什麼,一定是消費內容。消費越來越先進的,越來越可能高清、更豐富的、更智慧的內容,它不可能一個計算器一直在算,一定要有內容消耗,一定要產生有價值的內容,也許那時候一個影視劇可能就是很少的人拍,然後讓機器也構思一個情節去拍,但是這些都是創造內容,我們的目的是內容。但是有了內容和有了基礎設施還要考慮它的商業模式以及不同的實體在這裡面所處的位置,所以這就是我們在過去一兩年一個新的想法和變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