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綜學習方法

  對於我們高中生,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進入一所好大學,就必須用盡全身力氣去學習。可好多同學,往往困惑的是,我學習了,但效果卻不明顯。那麼怎麼才能學好高中文綜呢?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高中歷史

  1、抓好線索。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抓好時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部分的學習以時間線索為基礎來學習比較好。關於中國古代史,配套歷史地圖冊上做得很好,可把上面的相關部分剪下來並粘成一條“超長時間圖”,並在上面補上了首都等其他相關資訊。至於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可分別在一塊硬紙板上畫出時間軸,然後把主要歷史事件標在上面,並以不同顏色的筆區分不同性質的事件。這樣既便於記憶,也便於複習。

  2、瞭解史實。此點為學習歷史的核心。對歷史評價向來仁者見仁,但史實是基礎而且是客觀不變的。對於中國古代史,以模組記憶法更容易記住,可分為基本發展情況、政治體制、經濟、民族團結、外交、人文藝術等幾個模組,每個模組再以朝代為單位,注意比較記憶法;對於中國近現代史,主要根據不同時期來記憶,以主要事件為依據。可基本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國後;對於世界近現代史,由於情況太過複雜,所以不必過於深究,以課本章節為單位記憶就行了。

  3、掌握基本歷史理論。系統瞭解以下歷史理論,並掌握基本的與現階段學習有關的理論。隨時隨地地記憶。只要碰到與歷史有關的東西就回想一下相關史實,不記得的話及時查閱,這樣可以加深印象和記憶。不要因為忘記而氣餒,記了N遍的東西也會經常忘記,這是正常的。只要多記幾次,一定會有效果的。

  二、高中政治

  1、認真聽老師講課是學好高中政治的基礎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常識。學習這些內容,如果不能夠很透徹地理解,那麼你的學習將會很吃力---“看不懂、背不進、容易忘”。因此,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正確區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識點。首先要仔細比較這些知識點的異同,找出它們相同和相異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把它們放在一起掌握。

  2、找出區分的關鍵詞;整理出比較表,使異同一目瞭然。第三,把這些知識點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體會.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價格,只有研究價格的背後時我們才用價值。總之要比較異同,整理異同。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說常用,隨時隨地運用我們所學知識說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價值規律說明鋼材價格的升降。改變學習形式可以使學習更有效率,而且語言要規範、運用政治術語要準確。

  3、課後及時複習。哪怕是簡單過一遍書和筆記。因為這樣可以提高你學習的效率。對於政治主觀題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課本。把課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是必須和必要的。然後,就要通過做練習,即把所背的內容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可以鞏固所背內容。

  三、高中地理

  1、首先要掌握中國地理以及地理的基本知識***即初中的知識***,在這些知識中又以地圖的記憶最重要,如果你學好了地圖,那麼你的地理一定不會差。要牢記重要地方的經緯度以及相對位置,腦袋中有總體的地形地貌。然後以地圖為基礎記憶相關知識點。

  2、自然地理學習重在理解。一定要搞清楚自然地理的發生作用機制,理解了自然就記住了。

  3、人文地理要掌握基本框架。如涉及農業的,分析一個地區可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幾大方面著手,而氣候又可分為降水、光照、熱量,以此類推。瞭解了基本框架,再結合上述一、二點的知識,根據題目的不同靈活運用,就不用死記硬背了。

  二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紹嫫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如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內容時,就可把此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後通過學生網路查詢、查閱書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後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詢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瞭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做,懂得還有很多獲取資訊的渠道,並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學生會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那樣的重要,從而理解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今後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汙染與治理》這一課題的解決,常常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通常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目前,班級授課制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組織形式,課堂依然是常規學習的主要空間。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一個現實而又具體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做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採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後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髮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迴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做。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並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並做進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幾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探索的問題,把初探和交流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主導做用。

  ***2***創設多種實踐活動,融入一些經驗性學習。

  現行課堂教學知識獲得和運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觸客觀實際,只直接接觸經過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圖形、表格等“書面材料”,缺少直接經驗的過程和真正的體驗。而研究性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學生在親自操做中體會到該“如何做”,自己走進實驗室核實一下,並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這要比在牛頓的著做中或在一本教科書中搜尋答案更有意義。這種“真正的體驗活動”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宗旨。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將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學生的各項技能和能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會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多種實踐活動,儘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3***.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以往的學習,偏重於對概念或理論的死背硬記,缺乏深一層次的疑問,如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眾多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則或理論存在的依據和前提是什麼?這些知識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而人們又是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中可通閱讀《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啟發學生思考“大陸漂移假說”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價值何在?還有沒有其他學說能解釋海陸分佈的現狀?你們是不是能創造一個新的學說來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學態度是批判的態度,誇大科學的權威性是不對的。人們儘可以把科學的歷史觀為發現新理論,摒棄並不真實的理論並以更好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歷史。在21世紀這個資訊化的社會中,學會這種思維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浩瀚的知識資訊海洋中,學生就會迷失方向,以假當真,是非難辨。

  四、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侷限性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其侷限性,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希望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要從地理學科教學實際出發,積極地、適量地選用這種學習方式,以便充分發揮它所固有的優越性,但不能誤認為初中地理教學應以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

  第一,這種方式更適合於小班授課和開展小組討論,目趨瞿班級教學規模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

  第二,在傳統的教學任務還沒有相應改革的情況下,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有些內容如“氣溫、降水的分佈”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需要十幾分鍾就能解決問題,而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學習方法

  第三,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難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學科基礎知識。

  第四,並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適合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如:大陸、島嶼、半島的概念等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種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課題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裝置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尤其是在一些農村中小學,受到教師專業水平、校園圖書館設施條件、校外活動場地規劃等方面條件的限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師這方面加強努力,積極創造條件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第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還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三

  1、制定計劃

  制定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契合的學習計劃有利於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盲目性,從而增強有序性。只要我們能制定一份詳細、周密的學習計劃,並且按計劃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語文成績提高便指日可待。

  2、主動預習

  —般的預習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要對課文或下一課所學的內容及層次有大致的瞭解:

  二是要找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尤其對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知識要特別引起注意,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

  3、做好上課準備

  ***1***調適良好的心理狀態。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慾:二要有樂觀的學習情緒;三要有積極的思維定向。

  ***2***做好身體上的準備,保證有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4、專心上課

  課堂學習是一頊艱苦的腦力勞動,只有講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課堂學習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師的思路,***2***抓住關鍵內容,***3***積極思維,學思結合。***4***珍惜課上學習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5〉注意課堂小結。總之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課堂上達到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為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打好基石。

  5、及時複習

  複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語文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語文複習必須要主動,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具體方法:***1***系統整理,***2***獨立作業,***3***分析錯誤,***4***系統小結,***5***內化吸收。

  6、課外學習

  ***1***選擇優秀的教育機構,要儘可能與課堂學習內容相結合。

  ***2***要爭取得到名師的指導,提高課外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