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定義與要素

  成功者成功的要素不在於超強的能力,而在於一顆容得下世界的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成功的定義:

  1、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種:它可能是創造出了新的產品或技術,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學術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同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羨慕的名望和財富也是一種應當被尊重和認可的成功。

  一句話,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並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這才是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

  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下,衡量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可以是一個人的地位和財富,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可以是一個人對他人的幫助或貢獻,也可以是一個人在自身基礎上的提高和超越……但無論對於哪一種型別的成功來說,最根本的衡量標準都應該是:

  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多元化的成功不僅可以讓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力,同時也能讓社會保持健康、和諧的狀態,讓社會成員體驗到最大的幸福。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會。最明顯的例證是,美國的人才體系是多元化的,美國人才的成功途徑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國的企業中,不同型別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微軟公司裡,不同型別、不同資質的人才都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研究人員的成功可能是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測試人員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隱蔽的“臭蟲”,支援人員的成功可能是幫助客戶及時解決了問題。對於這些不同型別的成功,微軟公司的管理者不但會坦然接受,還會與當事人擊掌相慶。

  從培養和教育年輕人的角度來說,只有摒棄一元化的思維定式,支援和鼓勵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整個社會才能湧現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所以,我的成功哲學的核心是:

  不要輕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而應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2、一元化成功的誤區

  中國社會歷來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時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我並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準之一,但片面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這種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面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我看來,一元化的成功模式有兩個極為明顯的弊端:

  首先,一元化的成功會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奮鬥方向。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響下,即便是某些最優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於“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他們時刻企盼著成為世俗評價體系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是遭到機遇和命運的捉弄,就會逐漸喪失自信和快樂,甚至有可能就此走向迷茫或消沉。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為什麼就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選擇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會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其次,一個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會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都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一元化的視角下,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麼,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畢竟,在學校中考得高分的只能是少數人;在工作中晉升為領導或成為億萬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數人。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奮鬥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嗎?例如,那些不善於死記硬背、卻能在實踐中一展身手的學生,那些缺少一些領導才華、卻能在特定領域深入鑽研的技術專家,還有那些不喜歡追名逐利、卻能在知識的天地裡自由馳騁的學者,我們能說他們都是失敗者嗎?

  如果一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只承認少數幾類成功者,那麼,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不俗業績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可的人就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個社會中有勇氣從事那些寂寞、枯燥但卻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這樣的社會很難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也很難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走到世界的前列。

  成功的要素:

  1、事業

  相當多的受訪者認為,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或事業才是成功。對他們而言,追求滿意的職業是最大的滿足。一位女性企業家說,她就喜歡每天早晨起來帶著微笑去工作的感覺,並且堅信一個信條——做你喜歡的事,幸福就會來。另一位引用伏爾泰的話說,工作可以趕走三大罪惡——無聊、墮落和貧困。

  2、名聲

  把出名視為成功表現的人數不可低估。這些人希望自己的成就被別人接受並欣賞,積極的反饋對他們非常重要。對一些人而言,對出名的渴望緣於不甘心成為一個不為人知的社會成員。鑑於這種自戀的性格,他們想要讓自己的存在被其他人覺察到。極端情形下,這種傾向會導致名人做出很多瘋狂的事情,因為名氣,即使是惡名也會加強他們對自我價值的感知。人們反應越強烈,就會加劇這種行為。

  3、家庭

  關於成功,被提到最多的指標是家庭,儘管有些受訪者在別人看來是“工作狂”。不管別人如何描述,受訪者將成功描述為與家人關係和睦而不是金錢財富、職業生涯等等。對於他們而言,快樂並不是源自賺錢。

  家庭的重要性在於價值觀與信念,這些決定了他們對待周圍人的態度,並有賴於他們自身的經歷。當成功被界定為“維護家庭和睦”時,我們可以看到成長於不同家庭的人具有不同的處事方式。“我自己的職業目標有個底線,”一家科技公司的COO說,“對我而言,無論職位有多高,都要維護與家庭的聯絡。”

  4、財富

  擁有財富是界定成功的第二個指標。對於大多數的受訪者,財富很重要,並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或者正在決定著他們的生活軌跡。這種成功的界定可以理解為追求財富,保持儘量少的債務。一位運動服裝品牌的CEO說,“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整天為缺錢發愁,我7歲的時候就曾發誓,絕不要那樣的生活。”

  出身貧寒的人以經濟保障作為界定成功的指標並不奇怪,但當他們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後卻感到空虛,正如這位CEO所說:“我現在創造的財富幾輩子都花不完,但諷刺的是,我卻越發被追求財富的慾望所支配。我不再與父母當年比較,而是開始和有錢人比較,時時想著在財富上超過他們。金錢已經成為我人生的分數,它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懲罰。”

  5、友誼

  一位電訊公司的CEO說:“能結交優秀的朋友說明我生活中的成功。這需要你善待別人,如果你不快樂或者自信,就很難建立真正的友誼。”那些把結交好的朋友並保持深厚友誼的能力視為成功標準的人傾向於認為,沒有友誼他們就不能達到最終的人生目標和夢想,某種意義上,友誼是實現最終夢想的手段。當談到如何保持友誼時,他們認為要付出多於索取,分享朋友成功的喜悅並同情他們承受的苦難。一起做事情能夠建立可以共享的新經歷,也許是保持友誼長久的重要因素。

  6、人生的意義

  年齡較大的受訪者傾向於將成功與人生意義聯絡在一起,他們會問自己:有沒有讓這個世界比他們來到時變得更好?有沒有做足夠的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已經超越了組織領導者的視角,而是從人類的視角看自己在利他行為方面是否做得更加傑出。一位CEO到坦尚尼亞去建立學校,他說:“即使是無私的行動,也會包含自身行為的原因。比如被視為追求遠期的回報和名聲等,但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對我來說通過無私行為所帶來的感覺非常重要。”這位高管的態度包含了互惠利他主義,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天然型別。

  7、權力

  作為一項成功的指標,權力不僅是指靜態的擁有,還包括其不斷壯大的過程。這組人群糾正以前錯誤的情緒很強烈,很多人早期處於權力較少的境地,因此將權力視為自由和獨立的象徵。權力帶來的自信讓他們感覺良好,並從中建立自我價值和能力。

  將權力視為成功重要因素的高管傾向於認為,如果能夠有選擇的、建設性的使用權力,那將是一股非常積極的力量。他們認為有必要把權力和責任聯絡起來。一位高管說,權力可以發揮或好或壞的作用,所以自己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明智的使用權力,自己在行使權力時通常伴隨很多道德的考量。

  8、迎接挑戰

  當俄羅斯寡頭羅曼·阿布拉莫維茨被問到為什麼想購買英國足球俱樂部時,他回答說:“我們的目標是取勝。這不是為了賺錢,我有很多低風險的賺錢方式可供選擇。我之所以投資足球是為了成功和獎盃!”

  挑戰可以讓人們找到過去不曾發現的新特點,受訪者把它表述為發展自己的需要。一位投資家說,他必須讓自己保持最高水準才會感覺良好,遠離安逸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因此通常在競爭中找到存在感。競爭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社會和環境也加大了競爭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