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的定義
成功教育是追求學生潛能發現、發展的教育,是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
我非常納悶,中國出了無數個文學家、數學家、化學家、書法家、歌唱家、演奏家,他們都因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聲名顯赫。可是中國卻極少出現教育家,好像人才都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手記
走進閘北八中的校長辦公室,你會看到一個條幅,上面寫著:
魯迅說,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並不就是一首好詩。每個青少年都有取得成功的權利。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條幅落款是:柳斌1990年6月9日 題。
柳斌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主管全國的中小學教育工作,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倡導者。
1990年6月,當成功教育第一輪實驗結束之後,柳斌即來到閘北八中,興致勃勃地聽取了劉京海等人的研究報告。
當時,改變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呼聲已經非常強烈。早在1985年,中央就頒發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把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當做關係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說,已經把九年義務教育定性為素質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揮棒威力無比的狀況下,推進素質教育何其艱難!
也許是想到了這些,柳斌激情滿懷地盛讚成功教育。他說:
“成功教育經過總結和完善後,很可能會幫助我們摸索出一條把基礎教育由‘升學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教育’模式的新道路,也可能找到一條使中小學教育由長期面向拔尖學生轉變為面向多數學生的道路,也能夠找出一條改變現在中小學教育對學生‘死讀書’、‘一刀切’、生產標準化零件方法似的要求,轉換成為因材施教,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主動,得到發展的道路。就是說,從思想上、模式上、方法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聽到這裡,劉京海百感交集,因為他遇到了知音。在成功教育的探索過程中,不知有多少人懷疑和反對,有的學者甚至不屑一顧。
在《天生我才》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戲劇性的描述:
一天,學校請來一位有名的黃博士作報告。此人留過洋,對教育教學模式頗有研究。
黃博士開講了:
“……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這已經成為趨勢和潮流。潮流雲者,免不了有一哄而上的現象。咱們中國人彷彿有著與法國人一般的熱情,一哄而上,很成氣候。不過在一哄而上之中,千萬要冷靜,因為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也是一種免不了的現象。
“我聽到過不少‘教育’,什麼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掌握教育、勞動教育、合作教育,等等。我由衷地感到欣喜之餘,常常不由啞然失笑。把外國人捧出來,於是就有‘掌握’、‘合作’之稱,那麼這樣的‘教育’,究竟是你的還是洋人的?
“至於‘成功教育’,我更感到費解,學生學習,不管學什麼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沒有失敗的教育豈不成了理想國的事情了?”
劉京海***即書中的景海山***坐在下面,不時記著筆記。當說到“成功教育”時,他的眼睛睜得老大,下意識地不住點頭。
黃博士還以為遇到了知音,越講越起勁,他根本不知道劉京海就是成功教育的創始人。下課後,劉京海找到黃博士,誠懇地說:
“聽了您的課,我很受啟發,尤其對您所說的在一哄而上時特別要冷靜的說法。趕時髦固然有貶有褒,真正做學問、做事業的人,是不在乎時髦與不時髦的,也不屑於迴避的。”
黃博士點點頭。
劉京海從挎包中掏出自己寫的論文《成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雙手遞給黃博士,說:
“這是我的論文,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黃博士戴上老花眼鏡一眼,不禁吃了一驚,認認真真地看著眼前的人:
“你就是劉京海校長?”
劉京海笑了笑。黃博士問:
“你對我剛才說的關於成功教育的看法,有什麼意見?”
“我總體上同意您的看法。至於成功教育,我想您大概還沒有作比較深入的瞭解。我相信您我的論文,會肯定的。”
“這麼自信?”
“因為我研究的‘差生問題’是國外沒有解決的課題。我對西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矯治方法不以為然。我認為要採用綜合治理的辦法,像中醫治本一樣,正如您所說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黃博士這時才覺得劉京海不可小看。其實,他對成功教育的印象,多少也受其他專家看法的影響,當然也包括他望文生義的錯誤理解。
當天夜裡11點,劉京海接到黃博士的電話:
“您的文章我拜讀了。我收回我上午說的關於成功教育的說法,事實證明我是錯的。我在不瞭解的狀況下,胡作評判,這不是搞研究的人的嚴肅態度,所以我很難過,我必須馬上向您道歉……”
實際上,劉京海最初也沒用“成功教育”這個概念,而叫做“幫助學生成功的教育”。倪江鬆、宋承宣兩位教育界老前輩聽了,說:
“幫助的意思是有的,乾脆就叫‘成功教育’!”
這樣,整個研究的思路得到了昇華,所有教育措施的內在聯絡得到了確認,而且簡潔有力,鮮明動人。於是,“成功教育”的概念得到了課題組的認可。
呂型偉是上海市教育局的老局長,也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並擔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他說:
“成功教育是對毀滅個性和特長的平均主義教育的批判,也是對只著眼於少數尖子學生而放棄不能升學學生的教育的批判。”
他建議:
“成功教育應該在理論上、規律上作進一步的探討,不要停留在方法上。這不是一個方法的問題。只要有新的觀念建立起來了,有了新的理論體系,方法還可以發展,還可以變化。所以,我提出要建立成功教育的理論體系。”
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的袁採說:
“閘北八中的實踐,我認為非常偉大,它顯示了教育改革中教育科學的正確方法。這條路必定是要走的,早晚要走的。所有的學校最後都要走這條路,要不然就不會有成功的教育。教育史上是會寫下這一頁的。”
正確定義“成功”,教育理念不進死衚衕:
教育界有很多誘人的理念,例如“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無能的學生,只有無能的家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等等。這些理念,多從教育專家口中說出和教育專家撰寫的文章和檔案中出現。作為一線教師,特別是不站在“主席臺”時,對這些理念似乎是另一番體會。
作為一位有著教育理想的年輕教育工作者,懷著教育夢想,帶著教育熱情,走向教育崗位,是多麼的幸福!但不久,我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非常痛苦的境地。在還沒有走向教育崗位,我就為自己寫了一副對聯:“師生互動共享快樂課堂,教學相長同創精彩人生”,橫批定為“霞鶩齊飛”。我是多麼嚮往課堂帶給學生的是快樂,也帶給自己快樂,也多麼嚮往能與學生一同成長共同進步。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中,特別是擔任班主任以來,我發現課堂很難實現“同樂”,特別是實現教師和全體學生之間的“同樂”。有些孩子基礎很差,很難跟上,能夠感覺到這些孩子學得非常痛苦,有時候給予鼓勵,有了激情,認真聽課了,但是沒有堅持多久,又迴歸到原始狀態;再跟他們交流,他們很難過的說:“老師,我真得聽不懂!”我說:“你們基礎差,學習起來肯定比較吃力,你必須為你過去的‘浪費’買單,因此你們必要能吃苦。”學生說:“我吃不了這個苦。”面對這樣的學生,僅從學習角度評價,我們能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嗎?我們能講“沒有無能的學生,只有無能的家長”嗎?我們能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嗎?美好夢想和現實的落差,使我矛盾,使我痛苦,我走進了教育理念的死衚衕。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想到了李鎮西老師的一個案例:他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基礎也非常差,除了語文之外,其他學科一點也聽不懂,於是在其他學科上只能看小說。李鎮西老師,作為班主任,他允許該生在所有學科上看小說,但是隻能看經典著作,並且要求寫閱讀心得,最後該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習能力也逐漸增強了,最終其它學科也慢慢的跟上來了,最終該生也考取了大學。這是一個成功的教育案例。從這個案例中,我得到啟發:李鎮西老師認真研究了學生特點,具有教育勇氣,採用教育奇技,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大師的風範!我想:李老師做出這樣的教育技巧,肯定也是一種嘗試,給予他嘗試的底氣,我想就是他對“成功”有著自己的定義,這個定義就是讓“學生不再痛苦而是快樂”,這就是成功。
我班的數學任課教師,是從校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優秀老教師,曾經在北京任教多年,參加過類似於CEO的培訓,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她多次跟我說到,我班有幾位學生上課基本上不聽講,老是低著頭,從來不看黑板,曾多次說:“老師請你看我一眼”,但學生還是低著頭。我把這幾位學生的中考成績給數學老師觀,數學老師似乎明白了,也理解這些學生,他們真的基礎太差了,很難聽懂現在的課程,聽不懂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啊!數學老師跟我說,要把這幾位孩子的情況告知家長,以便家長重新對孩子的未來做出規劃,現在的社會是開放的,考學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怕家長誤解教師,說我們教師歧視他們的孩子,或者說推卸教育責任。數學老師給予我解釋:“這不是趕學生走,而是把孩子的情況告知家長,選擇還在於家長自己,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必須明白,學生在校如此狀態,三年下來實際上也是對學生青春的踐踏,對學生未來的不負責任。我們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跟家長交流,家長會重新思考的。”
聽了數學老師的話,茅塞頓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真正的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也是踐行“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無能的學生,只有無能的家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等理念的真正表現。
於是,我在部落格心情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一切為了學生”和“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理念是引領教師提高教育藝術和教育洞察力的教育哲學觀念。但教師片面地理解這些理念,定會走進死衚衕,被這些理念壓得喘不過氣來。包括我們家長在內的一切教育者,只要正確的定義成功,那麼這些理念就不再壓人,而是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