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定義

  成功是人類自我實現和自我擴張慾望的最完 美的展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什麼是成功人士

  在網上看到一種關於成功的另類解釋:4歲成功是不尿褲子;10歲成功是有很多朋友;20歲成功是有性生活;35歲成功是賺大錢;45歲成功是有房有車;60歲成功是成大業;70歲成功是有性生活;80歲成功是有很多朋友;90歲成功是不尿褲子。走了個輪迴。似乎有點沒正經,細想想還真的不無道理。不論曾經有過怎樣的成功,人活到最後,終究要返璞歸真。古詩說“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可偏偏“人間公道唯白髮,貴人頭上未曾饒”。

  這樣說,成功似乎不值得追求?不是的。而是說,成功另有奧義存焉。

  上世紀80年代,我在海南儋縣訪問蘇東坡流放的遺蹟。在一片望不到盡頭的白沙地,桉樹、木麻黃、相思樹林,高高低低的土丘走了很久,才偶爾看見一個被刺竹和鳳尾竹摟抱著的村莊,偶爾聽見一陣拖著沉重木輪車的牛的脖子上寂寞的銅鈴聲。在遙遠的宋朝,這裡的人類的痕跡,肯定比現在看到的還要少得多。難怪蘇東坡在“垂老投荒”的時候會交代長子蘇邁:“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公元1097年,曾先後擔任過翰林學士知制誥、當時攝政的皇太后的祕書以及兵部和禮部尚書的蘇東坡,被一步步趕下權力的高峰,最後孤身攜著幼子流放到這裡,一直到1100年獲赦。他在這裡“買地結茅”,父子“僅免露處”。“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亞熱帶島嶼,夏天溼熱難當。秋多雨,商船因為氣候不好不再南行,“北船不到米如珠”。

  對於一個大文豪、大書畫家,巨儒政治家,一個年逾六旬的老人,這是一段相當艱難的日子。然而他的日記寫道:“……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為一笑而已。”他記述一個偶然掉進深坑的洛陽人,如何模仿坑內蛙、蛇吞食從洞隙透進的陽光,不僅止住了飢餓,而且從此不知飢餓。“吾方有絕糧之憂,欲與過行此法,故書以授。”好心好意地希望以後跟他一樣倒黴的人,能以此陽光充飢法獲得生機。

  他以為人活著卻沒有樂趣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在風雅向善的官吏、讀書人、和尚和道士、普通百姓——包括黎族同胞中,有許多同情者。他在檳榔樹下同他們暢談,教他們識字,給他們吟詩,同他們一起飲酒。下雨了,他就借用當地人的斗笠、蓑衣和木屐,踩著泥濘的村路回家,群犬爭吠,村人大笑。一位老農婦見他完全像個土人一樣地頭頂著西瓜走過田野,當面和他開玩笑說:“內翰昔日的富貴,有如一場春夢。”他開心地叫她“春夢婆”。他一天也沒有浪費一個學者的光陰。他在這裡見識了明月鳥和狗仔花,衷心歎服政治上的對頭王安石學識的淵博。他實驗制墨,四處採藥並寫下大量有關草藥的筆記;他嚴格教育兒子蘇過,並在兒子的協助下收集各種雜記,編成《志林集》,完成《五經》的註釋和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詩”。他在這裡留下悠遠深刻的影響,至今中和鎮流行的依然是由這位四川人帶去的四川軍話。他就像一棵活力強勁的樹,頑強地站立在貧瘠的土地上。

  林語堂對蘇東坡有過極精到的評價,他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說話的權利……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他固執、多嘴、妙語如珠,口沒遮攔,光明磊落;多才多藝,好奇,有深度,好兒戲,態度浪漫,作品典雅……討厭一切虛偽和欺騙……快快活活,無憂無慮,像旋風般活過一輩子。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尤其他的晚年,不難看出,他是怎樣的有著完全獨立的人格,他的自我是怎樣一個難以攻破的堡壘。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別人的褒或貶,供奉或冷落,在他都是無所謂的事情。這樣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們世俗的眼光也許無法理解,但有一點是可以認識到的,那就是: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品質的優異和人格的健全。

  新與標準:

  某電臺主辦“新與標準”的座談,幾位知名人物侃侃而談,對此問題各抒己見,分別發表各自的看法。

  談到新成功人士這個聽起來很新的詞彙,你也許有些陌生。其實,它是相對與“成功人士”來定義的。現在,往往說到某某是成功人士,被提及的物件總表現出不願接受的舉動,好象給他人的感覺是有意迴避這個敏感的稱謂。前兩天看過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非常詼諧地闡述了一個男人一生的所謂“成功”:2歲時,成功的標誌是不尿褲子;9歲時,成功的標誌是每學期都拿個"三好";19歲時,成功的標誌是就讀一所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29歲時,成功的標誌是擁有一個真心相愛的伴侶;3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有一輛自己的車和200平方的住房;4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至少有50個人在你手下供職;5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兒女,逢人會說:"我兒子***女兒***咋樣......" 65歲時,對自己的一生感覺不太成功,總設想如果怎樣,會怎樣......在"65退休"面前,那方面的事就不用提了;7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還能行";8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不尿褲子;95歲時,成功的標誌是每年某個時候,有人會在刻著他名字的石碑下放一束鮮花......儘管內涵有些模糊,但是作者還是一語道破了人的不同成功階段。

  如果把成功簡單地歸宿於獲得,那就陷於平庸了;如果把成功看作是駐留停頓的驛站,那就失去了成功本身所蘊涵的精髓了。

  小時候上學,一般都是這樣解釋成功的。天資+勤奮+機遇=成功,這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了。賦予成功以一個特定的意義是每個人所追隨的。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業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個境界。”即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界,說的是人的預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界,指的是勤奮。“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界,所言是人的成功。

  大多數成功人士之所以拒絕稱其為“成功人士”,實際上是恐懼因成功而帶來的消極因素,因為他們擔心,由於每日超負荷的操勞而缺少了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樂趣,或者為維護自己所經營的事業大廈不致頃刻坍塌處心積慮而放棄了健康,諸如此類,都是他們本人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如何在現有成功的情況下,更加坦誠地去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新成功人士”是他們真正為之奮鬥的目標。新成功人士前面的“新”字,更代表了那種建立在傳統成功意義之上的超脫與責任。

  我們大可不必追究每一位新成功人士對人生的態度,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數不盡的遺憾,你會不知覺中被那些由於祈求不可及的奢望而思想臃腫的負累而拖垮。在現有事業的基礎上,追求有品位、有崇高境界的工作與生活,為和諧社會承擔你應該履行的那一份責任,才真正稱得上是“新成功人士”,你才會擁有那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