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划行技術動作分解

  皮艇技術是週期性的划槳運動,多次重複一種迴圈動作,運動員手臂、軀幹、上肢和身體各環節總是沿著一定的運動軌跡做動作,這種動作軌跡與劃漿技術的合理性是內在聯絡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歡迎閱讀。

  :

  軀幹的作用:軀幹的正確坐姿是垂直於艇的縱軸,維持脊柱正確姿勢主要是豎脊肌,背短肌的收縮和重力共同的作用。

  引導手前側伸帶動軀幹,一側前伸,目的是使這些原動肌的肌纖維在收縮前已被拉長,這些肌肉大都是位於軀幹的大肌肉,生理橫斷面比較大,動力也較長。引導手運動軌跡的標準以脊柱為軸,軀幹的轉動,充分利用軀幹的大肌肉群和肩帶肌的力量,為拉槳提供了力量。

  上肢的作用:引導手的肘關節運動是積極自然地前側伸,並繞垂直軸作旋內內運動。肩關節運動是上臂繞額狀軸在肩關節處屈轉。為了增大劃距,加大幅度,肩胛骨也參加前伸運動。由於肩鎖關節屬於微動關節,鎖骨只能圍繞胸鎖關節的垂直軸作前後運動,使肩胛骨作前側伸運動,拉長斜方肌和菱形肌的纖維,為拉槳發儲備了彈性勢能。

  那麼,前方槳葉入水,接近皮艇的縱軸線是引導手轉為拉槳手工作的重點。

  1.1復位階段:槳葉出水至前方手積極前側引至最遠處,由於槳的長度大於運動員的坐高,槳不能作前後運動,必須先經過側向作外側弧線運動,向上舉槳。

  特點是:軀幹軸保持自然坐勢,通過軀幹一側向前轉動,帶動肩軸向前轉移,使人和槳完成外側弧線的擺動。與此同時,二肩平行,***以左手拉槳為例***左肩前移,肩軸前伸,並隨軀幹軸扭至艇的運動平面。這時左臂伸直,手臂的高度與水平面平行,與艇的縱軸線反向線10-15°的夾角,有利於入水槳角度的旋轉,更有利於創造加速度。右手將槳提出,並向上抬過肩部,手臂和肩平行,肘關節夾角為80°左右。此階段的作用是以最短路線完成向前和側向舉槳的過程,使槳與艇的縱軸線成25°,為下一段插槳贏得最大的動作幅度及勢能。

  1.2槳葉入水階段:寬度縮小後的皮艇,平衡性起到了變化,穩定性係數減小,船體與水的磨擦力減小。

  所以槳葉入水越靠近船沿,平衡能力就越下降,但是速度就越高。因此,槳葉迅速向前下貼近船沿入水,此階段是從高到低位的運動,要完成槳葉的變換角度,勢能變為動能,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所以用時很短,但特點明顯,左邊軀幹前側,右邊略有後拉,帶動左臂順勢向前舒展,使槳在儘可能的遠處迅速插入水中。

  由於槳葉主要是向前下插入水中,與水平面的角度是整個划槳過程中是最小的,作用的一方是繼續增大划槳幅度,為槳在水中划水贏得儘可能大的劃程。

  軀幹,上肢肩帶和手臂的肌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繼續向前下扭緊,為划水動作各肌群用力儲蓄了能量。上方手積極前移,肘關節平推為左側的軀幹發力作準備。此階段的艇只無任何推動力,只受水和空氣阻力的影響,而當槳葉入水划槳,艇才是獲得動力的階段。

  1.3槳葉的包水過程:槳在水中到垂直位。

  是划槳過程中最為關鍵時期,槳葉在水中的包水效果是速度的最佳體現。這段用時短,運動員通過突然憋氣和軀幹的發力,上肢的協調配合。同時軀幹拉漿,上方手固定高度配合划槳手用力,當槳葉一入水很快地手抓住水,這就是所謂“包水”。

  包水無水花出現。把槳葉全部埋入水中,在槳葉入水附近建立穩固的划水支撐點,區別於優秀運動員和一般運動員的主要標誌是“槳葉的包水技術”。“包水技術”的特點是主力量足,槳葉入水穩,正對水,槳葉支撐點無晃動,無移動,包水動作速度快,在瞬間能充分調動身體各環節肌力,增加槳對水的穩固支撐。上方手配合拉槳推槳,水就同時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在槳上。

  軀幹的發力轉動在先,其次是上肢發力拉槳。最終通過上肢、軀幹、下肢連結、傳遞到腳蹬板上、從而推動艇的前進。

  可見這階段是艇的速度變化最明顯的地方,可稱謂槳的包水加速過程。

  1.4提槳過程:待槳運動到垂直位時,水與槳的相互作用力達到最大之後,上肢的用力方向發生了改變,小臂彎曲外展,軀幹的動作發力減小。此時槳的運動軌跡向外側“八”字方向,便於槳葉的出水。

  1.5出水:當槳葉改變角度離開水面時,稱謂出水。此時運動員的軀幹、上肢肌肉間隙放鬆,為下一個週期划槳做準備。要求運動員左邊軀幹減緩旋轉。槳葉出水,應迅速,果斷。手臂與肘明顯上抬。肘關節的高度低於肩關節。

  小臂的位置應高於耳,每一槳結束時保持艇速,保證艇的行進的速度是勻速行動。因此出水必須乾淨利落,技術動作連貫。

  2技術模式:在無寬度限制的皮艇運動中,運動員應更加註重操作順序,技術動作的細小環節,如軀幹上肢的協調配合,槳的執行軌跡。兩側的均勻發力,直道中減少使用舵的次數,出水時手腕的翻轉動作,槳葉包水時的發力時機,拉槳包水過程中,槳葉是沿著艇沿外弧線向後向外側穩定的軌跡在運動,槳葉與側向的水流相互作。槳葉的包水是相對固定在艇的一側,通過力的傳遞推動艇體的前進。因此,槳葉有靠近艇,又有槳推離艇體的過程。技術動作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根據個人特點,在基本動作一致的情況,有各種細節上的不同,這就是風格。

  3分析與討論:受無寬度限制的影響,軀幹上肢的發力主要集中在槳葉上。顯然,最適宜的施力角在60°-110°之間,同時要考慮槳的入水角以30°-45°為限,並且變化很快,要求在入水之初就積極地加大用力,達到最大支撐力,並且最大用力有短暫的持續,以及它的持續相對比較平穩。其衝量呈梯形,由小至大,這可以保證最佳效果。採用奇峰突起式的增大用力和採用在划行效果明顯的中段集中衝量優勢的方案也有一定效果。評定:槳葉水下軌跡為閉合式的,比較各種力的分配是否合理性,可以找到某些一般共同特點和專門性的特徵。槳葉的運動帶有較多的空間特性。

  3.1槳葉划行的“八”路線,又是孤線運動,也是側向運動。

  3.2側向運動的特點是與相對於週期時間的有效拉槳的時間有關,槳葉作側向運動比作平行運動的時間要長。運動員利用升力和對皮艇平行拉槳,槳對水作向後運動之前,就已經產生推進力。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動作,槳葉入水要比皮艇向前運動的速度更快對水作向後移動。

  這意味著,在“包水”和開始產生推進力之前,槳迅速地對皮艇作向後運動,為避免槳葉入水和包水之間有制動力,槳葉在入水前開始向後運動。但須要求運動員復位階段到位,槳葉出水同樣存在制動力,拉漿手應在上方手充分伸展之前提槳,所以槳葉仍對水作向後運動。

  這種對皮艇的迅速向後運動。必須在下一次拉槳期向前回槳之前倒過來。當槳葉包水完畢後,對皮艇不作過多推動力時,就會對水產生向前的運動,這意味著制動力將發生。若槳葉在入水時迅速作側向運動,制動力可能由升力抵銷。

  向運動更能使槳葉維持幾乎垂直方向的時間相此直線向後拉的技術要長,加大了向前方向的推進力度。通過側向移動而不是直接向後移動槳,能使人體的肌肉、關節和槓桿系統更有效地使用,更自然,用力也較小,運動員能輕易地利用上肢,軀幹的長軸的旋轉產生槳葉的快速運動。

  3.3特徵:槳葉的側向運動的平行於皮艇運動產生的力在生理上要經濟。因為便於旋轉上肢軀幹的大肌肉群。就能對減少氧的消耗和減輕區域性肌肉疲勞具有生理效益。

  3.4利用定點攝影法:測得我隊12名運動員的平均值,我們所重視的是艇和槳,不是對水。槳葉的側向移動包水期為22cm,出水期為54cm,後移動為158cm。大多數側向運動在槳入水後隨即產生。這表明推進力在拉槳早期以上升力為主,而拉槳的其餘時間變為以拉力為主。

  優秀運動員在接近出水時只有極少的側向運動,本著對自然科學的嚴肅性,槳葉的後拉方向應是順著水流的自然方向划行,槳葉入水後可藉助流速後加快拉槳速度的力量。可幫助運動員作向前運動,減少舟艇在水中移動的摩擦力和壓力。

  3.5推進速度:精湛的皮艇運動技術是有效的用力方式導致更好的推進速度。推進力越大效果越好。當推進力和槳葉包水的力量相等時,槳頻將以相反的關係影響推進力,槳頻越高,對兩側划槳同等所結力的推進力越小。

  皮划艇的技巧

  首先,一些標準的皮划艇槳的槳面是有一定的弧度的,正是這些弧度對水產生的推力,皮划艇才能前進,可以說是整個皮划艇的動力來源之所在,槳有兩面,向內凹下的一面叫做施力面,這一面就是產生推力的一面,應該朝後,另一面就稱之為背面,很多的皮划艇船槳的槳面都是稍稍有些不對稱的,因為這樣才能使在水下面更加平滑的運動,所以我們拿船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船槳的背面和正面之分。

  其次,我們兩隻手握船槳的距離要把握好,大致與倆肘之間的距離相等,在划槳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調節這個距離,距離調節好了,我們划槳也會省下很多力氣,若是想加快皮划艇的行進速度,可以稍微低增大距離,相反的,若是想劃的時間更久或是長途划動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適當的縮小這個距離。

  其實,一些專業的船槳的漿片之上都會有一個角度差,就有點類似於直升機上面的螺旋槳,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於減少空氣對水面漿片的阻力。所以我們握槳的手應該固定於槳把兒上,在划槳的過程中不要有較大的變動,因為手用來調整槳片的運動角度,所以角度不宜有較大的改動,並且雙手握槳不宜太過用力,不然就很容易造成雙手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