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生保健的調查報告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發育生長,保持和提高體質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人類乃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動力。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對自身的健康日益關注,養生保健的意識也日益增強。而且中國人歷來注重中草藥進補及食補。將美味佳餚與養生治病相結合,使人們在飲食中達到養生和康體保健的同時,也在治療中得到美食的享用。
自古中醫中就有“藥食同源之說”。《神農本草》和《本草綱目》中記載:“上藥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與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南朝名醫陶弘景說:“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勢力和厚,部位速效,歲月常服必獲大益。”《黃帝內經》載有:“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氣以味”。“味”即食物。“五味***,藏入腸胃,味有所藏,以氣養之。”則是闡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保健食品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多層次的社會需求,為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常見的保健產品多為補鈣、補血、補微量元素的,它們為保健食品的傳統領域,也是保健食品企業爭相涉足的重點類別。“腦白金”“黃金搭檔”等產品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然後盲目的跟從社會的潮流。這股保健食品熱的興起,不僅讓商家賺得盆缽皆滿,更讓購買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人越來越多。
一.基本情況
1. 參與人數:19人
2. 材料來源:網路收集資料、藥王孫思邈有關書籍
二.調查定位
調查定位:食品養生與保健
三.分析結果
1. 食療與藥膳
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是食療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者,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療”卷,他廣羅百家,凡食療養生之方,悉皆收入。孫思邈明確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聲也;不明藥忌者,不能存病也”。把食療放在醫療的首位,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真可謂“藥治不如食治”。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即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治疾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據調查統計,全世界以各種形式應用中醫藥膳治病的人,已佔世界人口的近1/3。以美國為例,熱衷於用中醫祛病保健的人越來越多,加利福尼亞州甚至批准了中醫藥的費用可用作為醫藥保險費報銷。因此,中醫藥膳銷路非常走俏。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美已有1.1萬多箇中藥銷售點和中醫保健食品供銷點,每年銷售總額高達16億美元以上。總之,食療與藥膳的推廣,不僅增強人們養生保健的觀念,而且對預防疾病,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都有很重大深遠的意義。
2. 保健食品應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應用定位,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定位稍有不當往往就會有違反食品管理的有關法規之嫌。這時,消費者從實際出發,靈活處理“食療”與“藥療”的關係。對疾病的治療,隨著科學的發展,也開始強調不能單純的依賴藥物,而應該從全方位(包括飲食、環境、工作壓力、生活習慣……)來進行綜合治療。這從我國傳統的“食療”觀點分析,也應該認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學的。
關於定位中的“食療”,許多人認為是把保健品當作藥品,是違規、是誤導消費者。而這則是對“食療”的認識問題。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指出:“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療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可見食療為治療之首選,而現在卻否定了“食”與“治”的關係,把“藥”作為治病的首選甚至是唯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單純的“藥治”無效現象屢見不鮮。所以,部分消費者是在“藥療”絕望的情況下,寄希望於“食療”。《現代醫學報》07.3.27中題為“望聞問切、把脈中醫”一文中,談及中醫是否偽科學時,引用一位普通群眾的一段話“科學不是最高目的,中醫是科學還是偽科學並不重要,只要中醫能夠在西醫之外,提供多一種就醫的可能性,就沒有捨棄中醫的理由,西醫也不是萬能的,那麼多一種選擇,對病人來說不是更好嗎?”對待“食療”,也應持有這種觀點,“藥療”不是萬能的,多一種“食療”對病人來說有什麼不好呢?當然這裡應該有“度”,食品和藥品是絕對不能等同的,“食療”僅僅是“食療”,要讓消費者明白二者的區別,不要讓消費者被誤導。
3. 飲食
飲食健康不只是注重飲食衛生,還要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職業選擇不同的食品。青少年處在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是一生中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的生長速度、性成熟程度、學習能力、運動成績、勞動效率等都和營養狀況有密切關係,所以必須注重合理膳食。
以上為我對保健養生的調查結果,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持之以恆的研究態度,而且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醫者應有的素質。感謝學校和老師給我們這個發展自身素質、學習課外知識、瞭解社會現實的機會和平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