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女兒是誰

  大家知道嗎?而對於黃帝的女兒,在《山海經》中都是有著描寫的,而就是“旱魃”,對此到底如何?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旱魃是黃帝的女兒,原為天宮一神。據《山海經》描寫,蚩尤起兵攻打黃帝,黃帝令應龍進攻冀州。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以狂風驟雨對付應龍部隊。於是,黃帝令旱魃助戰,旱魃阻止了大雨,最終助黃帝贏得戰爭。而旱魃卻因感染了人間的汙穢濁氣,再也無法回到天界。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 《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 石靈《捕蝗者》:“本來大家商議要刨旱魃,後來袁大爹著人來叫抬龍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1]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傳說"旱魃"是黃帝的女兒.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山海經>

  大致上的內容講的是黃帝和蚩尤的大戰.皇帝有一女兒叫魃,光頭,相貌奇抽,傳聞魃張嘴可以噴出火焰,皇帝叫女兒魃幫忙打敗了蚩尤,魃卻因為和蚩尤的大戰中噴火,元氣不足,就在赤水養傷,因為魃住在赤水,那裡常年都不下雨,魃又叫旱魃,後來魃覺的很羞愧就離開了赤水,傳聞中殭屍的始祖就是旱魃,黃帝之女!

  魃,旱鬼也。從鬼,犮聲。——《說文》

  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詩·大雅·雲漢》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山海經·大荒北經》

  《詩經·雲漢》有句“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朱注云:“魃,旱神”。

  宋人朱YU《萍州可談》說:“女魃竊其家物以出,男魃竊外物以歸。”好笑。

  《子不語》卷一《旱魃》裡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與夔近。不過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另:山東民俗說除旱魃的事:“過去,如逢久旱不雨,突然發現誰家的新墳墳頭有溼潤泥土,就說這墳出了旱魃。據說旱魃能喝盡天下的水,而且生吃活雞。所以,出旱魃的新墳不僅墳頭溼潤,而且墳裡藏有很多雞毛。這也是檢驗旱魃的標誌。如果這兩個條件成立,就必須把旱魃打死。打時,先掘開墳墓的封土,露出棺材後立即用一張大魚網扣住,以免旱魃逃跑。蒙好網,用鑽子將棺材打一圓孔,把裝好藥和沙子的土槍伸進眼裡,“轟”的一槍,將棺材轟碎,此時參加打旱魃的人衝上前去,用活鉤、杴、钁等鐵器將屍體拖出刨碎,然後拖著就跑。據說把旱魃的碎塊拖到哪兒哪兒就會下雨。在過去嚴禁掘人墳墓的時代,打旱魃往往成為某些人報私仇、洩私憤的藉口。 推薦閱讀:黃帝大戰蚩尤

  黃帝女兒的傳說

  在浦江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仙華山是七仙女下凡之地;而在不少旅遊介紹中,直接以此為噱頭,介紹推介仙華山。近日,浦江當地多名研究黃帝文化的學者一致提出,七仙女下凡仙華山其實是誤傳,民間傳說的真正主角確實是七姐妹,不過是軒轅黃帝的女兒玄修及其6名侍衛。浦江當地研究還發現,關於軒轅少女的傳說,目前全國範圍來看,只有浦江存在。

  軒轅少女的傳說早有記載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浦江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洪國榮說,在浦江,軒轅黃帝以及軒轅少女玄修的傳說流傳已久,古人就曾對此進行過研究與考證,且在一些志書中都有記載。

  軒轅少女在浦江的傳說,可以在《浦江縣誌》中找到。而歷代的《浦江縣誌》,都引用轉載南宋鄭緝之所編《東陽志》中的記載:“三皇時仙姑,相傳為軒轅皇帝少女,於仙華山修真上升,故山與廟並以仙姑名。有廟舊在山巔,祈禱輒應民病陟降,故築宮于山麓,宋寧宗嘉泰元年夏旱,吏民相與禱之,雨乃時降。歲以有秋事聞於朝,三年敕賜額曰‘昭靈’。”

  在《乾隆浦江縣誌》中,收錄的宋代陳孔碩《昭靈廟記》一文,提到仙華山軒轅氏傳說“圖志傳疑,他無載記可證”。洪國榮認為,關於軒轅的記載缺乏,可以用浦江當地清代傳臚戴殿泗的《登少女峰》來解釋:“軒轅一去少女留,王爐丹杵風颼颼。嗣經唐帝畫井界,始知此峰落揚州。”該詩句不僅說民間流傳軒轅少女是黃帝帶到仙華山的,也解答了陳孔碩“無載記”的疑問,因為浦江古為揚州屬地,離政治文化中心十分遙遠,所以研究浦江的人少,記載它的書也就少了,況且黃帝時代久遠,無記載也不足為怪。

  仙華山在當地又稱為“仙姑山”,正是因軒轅少女而得名。清康熙時陳夢雷、蔣廷錫等編纂的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整合》中的《山川典》,專門記述了仙華山。著名作家洪汛濤曾讚歎:“天下多少名山未能進入這部《山川典》,而我們的仙華山卻上了,而且介紹文字的篇幅相當的大,何其可貴也。”

  值得浦江驕傲的是,洪國榮說,軒轅皇帝及其嫘祖傳說在全國各地很多,但浦江軒轅少女的傳說在全國絕無僅有,史籍有明確記載玄修的,也是浦江仙華山獨有。玄修終身未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浦江就是軒轅少女玄修的第二故鄉。這樣的情分殊為不易,在全國難尋第二。

  根據洪國榮的研究,在浦江民間傳說中,帝女玄修為何來仙華山有兩種說法:一是隨同黃帝而來留下修真;二是受黃帝之命前來仙華山一帶教化百姓。根據古人詩文中所傳,玄修應該是隨黃帝南巡遊歷而來。根據有關皇子的傳說,玄修應該是受黃帝之命而來。

  軒轅少女玄修在仙華山修真期間,傳說以“清虛洞”與“仙壇”為代表。相傳玄修到天子山修真時,為百姓除害滅禍,教百姓採麻養蠶織布做衣,她在“清虛洞”***洞中有水,甘甜清涼,故名***中夜以繼日勤織苦紡,以幫助無能為力者,同時又利用當地修竹,絞制竹索,牽引木槎竹筏,便利行人航渡。而“清虛洞”因為玄修在此紡絲織布,故得了個“織織洞”的俗名,以紀念軒轅少女的恩德。

  傳說包括黃帝一家全國少有

  全國各地有關軒轅氏的傳說,大多圍繞軒轅帝系,而帝系無疑以軒轅黃帝為軸心。洪國榮說,在浦江的黃帝傳說歷史文化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黃帝文化以軒轅少女為主體和核心。浦江軒轅少女的傳說全國獨有,而傳說還出現了黃帝和夫人、兒子、女兒一家四人,這在全國除黃帝及嫘祖的出生地與歸陰地外是很少見的。

  從各地傳說發現,凡是黃帝曾煉過丹的或遊覽過的山都叫天子山或天子都。如黃山又叫天子都,永康石城山又叫天子山,江西的懷玉山又叫三天子鄣等等。浦江仙華山原先也叫天子山,天子山中有天子洞。軒轅少女玄修俗名仙華,她在天子山修成正果,飛天而去後,人們為紀念她,把她登臨飛天的山岩叫“少女峰”,二巖煉丹處叫“仙壇峰”,並在少女峰頂蓋廟塑像,尊稱“仙姑娘娘”,供人頂禮膜拜,求子賜福。後因山頂行走不便,仙姑廟遂改建於巖麓曠地。更因仙姑廟多有靈驗,百姓感恩戴德,便把天子山改為仙華山了。

  軒轅皇子在浦江也有傳說。千百年來,浦江民間流傳著一首詩歌:“頭戴紫金冠,腳踏擂鼓山,東邊黃羅傘,西邊大旗幡。”據說這首詩說的就是軒轅皇子淵龍在浦江鎮守時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情景,詩中的紫金冠、黃羅傘、擂鼓山、大旗幡等仙華山上幾塊山峰的名字,至今仍能按“詩”索驥,當地人耳熟能詳。

  洪國榮說,浦江關於軒轅皇子的傳說提到,軒轅黃帝到南方巡視,駐蹕在仙華山後,目睹這裡雖然天下一統,但畢竟是南蠻區,形勢不是很穩定,時有***,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為此下決心派一位有能力的皇子來鎮守。據《魏書·序紀》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侯,或外分荒服。看來,這位皇子是屬外分荒服之列了。

  傳說這位皇子大有聖德,他到天子山後平亂治水,勵精圖治,做了許多對百姓有益的事。他又是個勤奮練武之人,在天子山特闢了一個練武場,作操練兵馬與自己練武之用,這就是現在仙華山的練武坪景點的來歷。由於這位皇子的功績卓越,軒轅黃帝召他回都受封,皇子流連這裡的天子山,也捨不得這裡的子民百姓,遲遲不去。一連幾道命令,皇子才慌忙奉命回都,倉促之間,把王冠、戰鼓、黃羅傘、大旗幡、玉帶都留在了天子山,於是天子山便多了紫金冠、黃羅傘、擂鼓山、大旗幡這幾塊山峰,那玉帶則變成了天子山下的一條溪。

  “浦江仙華山黃帝文化,不是獨立一面的,而是由黃帝、黃帝之子、皇女玄修等眾多故事群組成的,這就構成了仙華山獨特的遠古文化背景。”洪國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