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國古代著名辭賦家、詩人、政治家,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以及“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裡扔飯糰、倒雄黃酒。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眾多,但紀念屈原說仍佔主流地位。
屈原的詩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屈原離騷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註》、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屈原祠堂
屈原祠最早建於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與重慶的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一起成為三峽庫區文物搬遷復建的四大單體建築。屈原祠佔地2萬多平方米,投資5000多萬元,是三峽湖北庫區規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復建工程。新屈原祠採用石木結構,繼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傳統工藝。
屈原祠內共分12個展覽陳列廳,分別為前殿、南北陳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歷代詩人讚頌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廳***。秭歸屈原祠,記錄了一代又一代屈鄉兒女緬懷先賢的動人事蹟,也儲存了屈原祠風雨滄桑的歷史過程及其古風遺韻。
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景區定名為“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規劃佔地面積500畝,建築內容包括以屈原祠和屈原文化廣場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巨型屈原雕塑為主的主題雕塑景區,屈原文化藝術中心,同時建設以三峽民居集錦園、三峽瀕危植物園、濱水景觀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