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惠王陵是誰的陵墓揭祕
成都有處叫惠陵的地方,地名的來源得於轄區內已經探明或者發掘的十座明蜀王陵墓葬。成都惠王陵是誰的陵墓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成都惠王陵是誰的陵墓,歡迎閱讀!
成都惠王陵是誰的陵墓
明蜀惠王叫朱申鑿,明朝第七位蜀王,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後代。他的父親是第5位蜀王明定王,他的母親是定王次妃王氏,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是第6代蜀王明懷王。史料記載,明蜀惠王在位時為四川做了不少好事,是明蜀王中“三代賢王”之一。
明代蜀王陵,主要集中在成都東郊及十陵沿線的高坡上。第一代明蜀王是朱元璋寵愛的的第11子朱椿———蜀獻王***1390年-1423年***,接下來依次是靖王、僖王、和王、定王、懷王、惠王、昭王、成王、康王、端王、恭王等。目前,僖王、昭王、懷王的王陵已經被髮掘,而市考古專家已經掌握了惠王、和王、成王的王陵地址,剩餘的王陵位置尚未確定。
551年前,朱申鑿出生。
539年前,朱申鑿被封為通江王。
538年前,朱申鑿被封為蜀王。
517年前,蜀惠王朱申鑿去世,葬於成都東郊,墓制規格較高,並以整塊岷江玉石製成墓碑。當朝皇帝驚聞他去世的訊息後,十分悲痛,停止上朝三天,太皇、太后以及在北京的親王們專門祭奠。
515年前,惠王下葬於“芳山***原碑上缺兩字***之原……”遺憾的是缺失了“芳山”後面兩個很關鍵的文字。
366年前,張獻忠打入四川后,對明蜀王的陵墓進行了大肆破壞。幾個農民軍看到墓室裡面有一塊玉石碑,大喜之下,準備把它運到城裡去賣錢。可是石碑又大又重,沒走多遠就搬不動了,他們又害怕掉隊被殺,只好把它丟棄在路邊。
……
76年前,據《華陽縣誌》記載,這塊碑石又被移入成都通俗教育館,後來不知何故,再次流失在民間。
25年前,青羊區戰旗九組有一條水溝,這塊墓碑當時被架在水溝上,權作路人過溝的橋。墓碑上當時已經鋪上了一層泥土,看上去也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由於流水清澈,當地人家常在那裡洗衣服,有時就在墓碑上搓洗。一天,村民施永銘發現,這塊石頭在幾番沖洗之後,隱隱露出字跡。憑直覺,他判斷這一定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便將這塊“石頭”搬回了家,叮囑家人,要好好看管這塊“石頭”。
15年前,考古人員在洪河鎮發現一處規格相當高的墓葬。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就有人認為它就是明蜀惠王的陵墓,但由於沒有發現墓碑,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確認。從那以後,考古專家都在一直尋找這塊墓碑……
6年前,青羊區清江四組居民施天林***施永銘之子***意外地發現,自己家中用來當“花臺”的石頭上,竟隱隱約約刻著一些神祕的字樣。於是,他馬上報告給有關部門。昨日下午,當成都市考古專家對這塊石頭進行鑑定後,他們忍不住驚呼:“這正是我們苦苦尋覓了好多年的明蜀惠王陵墓碑!它的發現,將幫助我們找到苦尋已久的明蜀惠王的陵墓!”
專家認為,雖然明蜀惠王的墓碑意外地在成都西郊發現了,但明蜀惠王的陵墓不在西郊,根據《華陽縣誌》和《四川通志》等文獻資料記載,再加上墓碑的發現,可以肯定,古人相信風水學,在他們眼中,只有東郊才是風水寶地,明蜀惠王的陵墓應該在洪河一代***芳山***就不足為奇了,墓碑是多次輾轉流落到西郊的。
以前發現的明蜀王墓碑都無一例外地在明末清初被人毀壞,明蜀惠王的墓碑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完好的蜀王墓碑。它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明朝時期蜀王府情況以及成都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劉備的陵墓是不是在成都惠陵
劉備現有兩個墳墓。一個是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惠陵位於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這是個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現象,君墓為何落在臣祠內?其實,武侯祠又稱昭烈廟,前殿祭祀劉備,後殿祭祀諸葛亮。昭烈廟早於武侯祠就存在這裡了,是惠陵地面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考古發現,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現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既可以保佑子孫,又可以禍及子孫。因此,古人便說“冢以藏形,廟以安神”。冢就是墓,只用於收斂死者形骸;廟就是“宗廟”,是祭祀祖先魂靈的場所。關於古代宗廟制度,東漢蔡邕在《獨斷》中介紹,古代宗廟仿生人的宮室,設前“廟”後“寢”,廟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時祭祀;寢中陳設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時供奉新鮮食品。秦時有了變化,廟在城內而不在陵前。漢初,承秦制,“廟”在城內,“寢”在陵旁。漢惠帝時,又將漢高祖的“廟”遷回陵側,認為死者的靈魂還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靈魂就必須在陵墓附近。這種觀念逐漸成為一種全民的習俗。劉備惠陵前的昭烈廟,便是這種觀念的產物。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從異地遷來的。據載:明初蜀王朱椿出於“君臣宜為一體”的思想,撤毀從少城遷來在昭烈廟旁的武侯祠,併入昭烈廟。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認諸葛亮,不認劉備,反而將昭烈廟稱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習慣了。這實在是違了朱椿本意的。
劉備陵與劉備殿
昭烈千秋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有一處幽靜的陵園,是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陵墓所在,歷史上稱作惠陵。現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漢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牆後還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漢昭烈之陵”的橫額一塊,表達了這兩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對先朝義帝的景仰。
存亡之際
劉備惠陵原來的建築情況現已不詳,根據當時的形勢,規模可能不會很大。因為當時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西蜀國祚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是不會花很大的財力物力營建陵寢的。據《三國志》上記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彝陵慘敗給吳將陸遜後,回師途中連病帶氣,死於白帝城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縣城內***。五月運回成都,八月葬於惠陵。甘吳二夫人也合葬於此。
古柏森森
現在惠陵前面既無門闕 石刻之類,陵前寢殿也甚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繞陵有圓形古磚牆一圈,周長一百八十米。封土上綠草叢生,秀木繁鬱,另有一番景色。當年周圍還有許多古柏青松,與武侯祠相聯屬。晚唐詩人李商隱有《武侯祠古柏》五言絕句一首:“蜀相階前柏,龍蛇捧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可見一千多年前這裡就已是古柏森森了。由於劉備在西蜀曾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加上劉關張的故事廣為流傳,所以歷代都很崇奉。宋朝《太平寰宇記》一書上記載,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劍南四川節度使李回鎮守成都時,就“置守陵戶,四時祭祀不絕”。
懦子烈孫
昭烈廟是紀念劉備的祠廟,建在陵的旁邊。進昭烈廟的二門,有一座劉備殿。正殿高大寬敞,東西兩廊相接。當中圍成一個庭院,院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正殿之中,塑劉備像,高約三米,頭戴帝冠,身穿金龍袍,手持玉圭,神態謙恭,塑造一個能禮賢下士的帝王之像。在正殿的左邊,有劉備之孫劉禪之子劉湛的陪祀像,但卻沒有劉禪之像,參觀的人常常為此發出疑問。這是因為當蜀國危難,敵軍壓境的時候,劉禪準備投降,劉湛則力主抵抗,正氣凜然,悲憤交加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你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劉禪的投降。劉湛祗得哭訴於祖廟,揮淚泣血,殺身殉國。後人為了嘉賞其臨難不苟的節烈情操,為之塑像。而劉禪投降誤國,降晉後還向司馬昭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無恥言語,後人便將其拋棄了。
英武群像
正殿的東偏殿,有關羽及其子關平 關興,部將趙累 周倉的塑像;西偏殿為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塑像表現了關雲長氣宇軒昂,張翼德性烈如火的氣質。在正殿的東西兩廊內,還各有文臣武將塑像十四尊。像前還立有小石碑,敘述他們各自的生平事蹟。其中著名的文臣有龐統 蔣琬 董允等;著名的武將有趙雲 馬超 黃忠 姜維等。這些塑像的神態各異,各有各的風度,好像是《三國演義》一書中蜀將的形象再現,讓人彷彿回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戰場。
關於朱申鑿簡介
1459——1493。安徽鳳陽人。蜀定王友垓庶三子。生於天順三年六月十九日,成化七年【1471】三月初一日封通江王。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進封蜀王。申鑿博覽群書,通古博今,號稱賢王。在為二十二年,弘治六年【1493】八月二十九日薨。年三十五歲。諡號惠王。子一:賓瀚,後襲封蜀王。女一,封郡主。
王諱申鑿,蜀定王之子也,母王氏。天順三年六月十九日庶生,成化七年三月初一日冊封通江王,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進封為蜀王,弘治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以疾薨,享年三十五。妃陸氏,西城兵馬指揮升之女;繼妃梁氏,南城兵馬指揮善之女。子一人,封蜀世子。女一人。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賜祭,諡曰惠。命有司治喪葬如制,聖慈仁壽皇太后、皇太后及在京親王文武衙門皆致祭焉。以弘治八年正月初一日葬於芳山之原。惟王宗室至親,享有大國,宜永壽年,夫一疾遽至不起,豈非命耶?爰述其概,納諸幽宮,用垂不朽雲。
蜀惠王墓在今成都東南郊區的惠王陵路上的廖家灣蜀王陵。朱申鑿,是明蜀藩第七代王,為蜀定王朱友垓庶三子。按明制,親王子,除嫡長子為即位親王外,其餘庶出王子皆封郡王。朱申鑿先受封通江郡王,其後再晉封蜀王,其嫡長子即上文中蜀昭王朱賓瀚。明代蜀藩諸王墓,以十陵地區的蜀僖王、蜀昭王墓而最受到關注,但其餘諸代蜀王陵墓,或因不知名、或因地域偏遠、或因實地景觀較少,未受最大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