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名勝古蹟

  黃石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黃石名勝古蹟盤點

  1: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境內,“礦冶大峽谷”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核心景觀,形如一隻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

  2010年2月22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擁有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基地。是中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湖北省繼三峽大壩之後第二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礦業博覽園

  礦業博覽園向遊人展示礦業發展的歷程,園內陳列了不同型別的10多臺採礦、運輸裝置,其中有蘇制爬犁機、美國50B重型礦用汽車和日本大功率鏟運機等。

  礦山博物館

  博物館內設礦物陳列、古代開採、偉人視察等八大系列,陳列實物483件、圖片635幅和10餘萬字文史、文字資料,是中國第一座鐵礦山博物館。

  石海大綠洲

  從1958年起,大冶鐵礦累計排放廢石3.539億噸,佔地300萬平方米。為再造綠色家園,礦山人用18年時間在廢石場上種出了面積達247萬平方米的刺槐,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林。

  2:西塞山

  西塞山風景區位於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規劃總面積0.495平方公里,區內以西塞山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蹟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點眾多,屬於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桃花古洞

  〔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入內2米處被鐘乳石封閉。洞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一線峽”被拓寬,並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以保障遊客安全,洞下是古釣魚臺。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雲林得意”、“震標仟仞”以及“鍾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一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

  3:西塞山鐵樁

  〔西塞山鐵樁〕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2釐米、寬3釐米、***

  厚一釐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一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蹟

  西塞山牌樓

  〔西塞山牌樓〕仿古建築,位於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竣工,總投資12.3萬元。牌樓上“西塞山”三個大字由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公里的西塞山專用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

  園林綠化

  〔園林綠化〕從1962年起,市人民政府就有計劃地組織市民到西塞山上義務植樹,現山上遍佈鬆、柏、桃樹等樹種。春曖時節,桃花洞四周桃花盛開,與江濤浪花相映,景色誘人。

  道仕洑

  〔道仕洑〕道仕洑在西塞山腳下東側,這裡在歷史上先後設定過京都、西陵縣、土復鎮、楚雄鎮、道仕洑鎮、市和黃石城等。在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這裡曾是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陸、空三軍猛攻西塞險隘,使道仕洑這個千年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古鎮雄貌現已蹤影全無。

  古錢窖

  〔古錢窖〕儘管道仕袱的古鎮雄貌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此處的六次古錢窖發現,卻能證明其古代的繁華。

  第一次,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發現一金窖及一墓葬的隨葬物品。

  第二次,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發現一錢窖,方中丈餘皆滿,錢貫鐵線已朽。

  第三次,清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春,發現一錢窖,坎土長二三裡,挖掘時間長達數月。

  第四次,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發現一窖銅錢,被日寇用船滿載而去。

  第五次,1955年5月,大冶鋼廠水利工程指揮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時,發現一銀窖,出土銀292錠,共重133.38公斤。

  第六次,1967年11月15日,維修西塞山下江堤時,發現宋代錢窖,掘出方孔銅錢串近30萬斤。

  以上六次發現均在西塞山東,官至宋朝衛國公的呂文德故宅附近。前四次發現僅有文獻資料可查,後兩次發現則有大量實物為證。最後一次罕見的發現時值***期間,發掘的實物除文物部門留有千餘斤外,所餘部分被運到武漢冶煉廠銷燬,實為一大罕事。據長年居住在道仕洑的村民傳說,西塞山麓埋藏有九個錢窖,按此傳說尚有三窖仍埋在地下。

  4:東方山

  東方山,坐落於中國湖北省黃石市下陸區,海拔高度475米,是省風景名勝區及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東方山被譽為“三楚第一山”,主要由曼倩堖、攬勝堖、走馬寨三大主峰組成,方圓面積十八平方公里三峰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森林覆蓋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黃石城區中最大的林區。儲存有“青松倒插、白蓮頻開、鐵牛懶臥、石船高撐、月湧禪關、仙履日暄、靈泉卓錫、道洞雲停”等古八景。東方山致力於打造中國佛教的第五大名山,將建起“藥師佛道場”,與鄂西的武當山相對應,在湖北形成“問道武當,拜佛東方”的宗教文化旅遊格局。

  地域方位其名說

  三國時期,當代的鄂州市城區是東吳政權治下的疆土。公元220年,孫權在今日鄂州市的鄂城區置武昌郡,管轄區域擴大,西起今日的武漢市,東至江西省的湖口縣的長江兩岸,是東吳最大的一郡。三國鼎立之後,東吳政權一直視長江為生命線路,而東方山以其險要的地形,與屹立長江中流的西塞山、張家湖,結成水陸聯防基地,成為東吳首都的東方要塞和屏障,由此而得名,如今的走馬寨,就是東吳首都衛隊的營地遺蹟。即使後來吳蜀聯合,吳魏之間的戰場轉移到合肥,遷都建業,結束了武昌郡作為吳軍國重鎮的地位,東方山依然是拱衛軍國重鎮的形勝之地,只不過把走馬寨中的禁軍換成了野戰的國防軍而已。

  上述就是關於東方山山名的由來的“地域方位起名說”的根源,持此說者以鄂州市的西山作為佐證,一東一西,以武昌古都城為識別方位,自以為順理成章。而且東方山脈中的鳳凰、白稚兩峰,是由東吳皇帝命名的,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紀念東方朔說

  這種說法則把東方山的得名推向更早的西漢時期,此說認為,山名的由來,起源於紀元前的西漢中期,並與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東方朔有牽連,是因東方朔曾來此隱居,並以他的姓氏得名的。約在公元前九十六年,東方朔為了卻遊歷荊楚吳的夙願,不顧年近桑榆,千里迢迢,乘船順漢江而下江南。途中,於大冶縣境內舍舟登岸,結廬於東方山小住,唯一的原因,恐是實地考察殷周古城及冶銅故址。所以,大冶縣很多地方留有關於東方朔的傳說和遺址。

  此說後來引起一些人的懷疑,是由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一些文人騷客,在登臨東方山的記敘、題詠中,把東方朔來山隱居的時間“太始元年”弄成“本始元年”。

  根據與東方朔同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的記載,東方朔逝世的時候,漢武帝還活在世上,東方朔病危臨終前不久,西漢武帝劉徹還帶著一些臣僚去看望了他,留下了傳頌千古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歷史典故。說東方朔“本始元年”來東方山隱居,人們當然不能相信,因為這時漢武帝劉徹已經死了十四年,而東方朔去世更早於漢武帝,一個死了十幾年的人不可能跋涉數千裡荒山野嶺隱居。

  “本始”、“太始”,一字之誤,傳訛七百餘年。造成此訛誤的原因,經仔細考證東方山弘化禪寺僧尼譜牒,基本上課斷定不出以下三種:

  一、嘉靖時活版印刷質量尚差,衍墨致誤,以訛傳訛。

  二、嘉靖後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人云亦云,致使錯上加錯。

  三、印刷人員歷史知識少,不能把關改正。

  而且,現存的東方山弘化禪寺僧尼譜牒中,錯訛之處,比比皆是。師小徒大,先死後生,屢見不鮮。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