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帝王陵墓地宮結構的特點

  古代的帝王們在修建自己的裡陵墓的時候為了防止他人盜墓會把地墓修建的非常的複雜,漢朝帝王陵墓地宮結構有什麼特點?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漢朝帝王陵墓地宮結構,歡迎閱讀!

  漢朝帝王陵墓地宮結構

  考古人員把這座大冢封土全部清除後,下面是一個東西帶有長斜坡墓道的中字形豎穴土坑。從墓口至墓室底部約10米,由前後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槨組成。墓向朝東,墓坑加墓道長達45米,墓壙本身長17米、寬12米。如此龐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個安徽漢代考古中曾未出現過,而墓室的結構則是西漢前期一種典型的高階墓葬形式——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一名首見於《漢書·霍光傳》:“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柏木外藏槨十五具。”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漢代喪葬制度,這是“天子之制也”,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寵臣及諸侯國國王與王后,實際是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三國時魏人蘇林在註釋《漢書·霍光傳》“黃腸題湊”一詞時說“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根據《後漢書·禮儀志》大喪條下劉昭注補引《漢書音義》篇說:“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由此可知,“黃腸”是指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題湊”是指木頭頭部向內堆放的墓葬結構。因西漢流行用柏木構築,故稱“黃腸題湊”。柏木是中國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貴木材,古人之所以選擇它用於墓葬,主要取決於其材質優良、耐水溼、抗腐性強、有香味,可以保護棺木不受損壞。然而,在“黃腸題湊”中,以成千上萬根珍貴的柏木心材來堆壘成一道厚重圍牆,主要是一種身份、等級和權勢的象徵。

  自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界在北京大葆臺發現第一座西漢黃腸題湊墓起,又相繼在河北石家莊市北郊小沿村發現了推測為西漢初趙王張耳***死於公元前202年***墓、湖南長沙象鼻嘴文景時長沙王墓、江蘇高郵天山廣陵王墓等近十座西漢王侯一級的墓葬。這一系列墓葬的發現,為研究黃腸題湊墓室結構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而雙墩一號漢墓黃腸題湊的發現,使學術界對這種葬制的起源、發展與消亡,又有了進一步認識。

  發掘顯示,雙墩一號漢墓整個墓室由外藏槨、黃腸題湊、迴廊、木槨、石槨、外棺、內棺等六部分組成,題湊直接構築於外槨四周,由922根坊木堆壘而成,木心向內,合縫嚴實。題湊之上用四層計146根坊方木料鋪設作蓋板。蓋板上用兩根縱向坊木料壓板,底部有四層坊木料鋪墊。題湊與內廊之間為一圈迴廊,外藏槨圍繞題湊一週呈“凹”字形,使用穿榫和半榫等連線立柱、橫樑。槨棺板及門板普遍採用“Z”字形、燕尾形、凸凹、邊搭等不同榫卯結構咬合,有的還用“S”形鐵件卯釘加固。這一構造方法,是其它同類墓葬所沒有的,體現了獨特的地域工藝製作特色。整個“題湊”高度超過槨室,墓室頂端構架在“題湊”之上,起到承重牆的作用,並把墓室連成一體,從而使整個墓室結構更為嚴謹、堅固。這一結構形式,與其它發現的同類墓葬基本相同。

  特別引起考古人員注意的是,題湊的東端有一對開式墓門,迴廊的西北角殘存有一扇迴廊門框,迴廊內被分隔成若干個小室。槨室為雙槨,一木一石,東端有兩重對開式門扉。“黃腸木”絕大多數製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深褐色,木質很好。經鑑定,這批木材為櫟樹、檫樹等樹種,多產自大別山區。整個墓室的建造使用木材約240立方米,如果按圓木耗材量計算,約需400立方米。就題湊的規模而言,要比北京大葆臺與高郵天山漢墓小得多,槨室與題湊木材也少了近一半。如果不是刻意從儉,說明六安王的經濟實力與政治勢力,遠不及北方的燕王和位於長江下游的廣陵王。至於為何名為“黃腸題湊”,墓中卻不見黃色柏樹,而是以其它樹種替代,正是考古人員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自商周至西漢前期二千年,王公貴族與地主階級死後一直沿用豎穴式土坑墓葬,墓中設木槨,以密閉、隔絕與外部世界的聯絡為主要特點。如此做法,主要是讓死者靈魂安息。戰國之後,根據《周易》理論而形成的陰陽五行學說開始流行並受到世人重視,代表萬物之源的“氣”,以及如何使陰陽達到和諧統一顯得至關重要。至漢代,這一學說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特別在居住空間和葬地選擇方面產生了很大影響。在“視死如視生”的漢代人看來,作為陰宅的墓室應該像地上宮殿建築一樣,開拓空間與開放門戶,以承接宇宙之“氣”。如此做法才能使死者在陰間得到安然棲息,並對活著的後人給予庇護、賜福。於是,一個由封閉型轉為開放型的槨室墓——黃腸題湊,悄然登上了歷史舞臺。

  黃腸題湊型槨室與木槨墓一個根本的差異,就是斜坡墓道、迴廊和玄門的有無。用統一規格的枋木壘築而起的題湊圍壁,實際上構築起一堵加護木牆,這個木牆為加固並擴大槨內空間,推進槨內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為中心配置複數空間,並向四方全面開通創造了條件,傳統的密閉型槨墓由此完成了向開通型室墓的過渡。雙墩一號漢墓槨室通向後棺室與外部斜坡墓道上造設的門扉為雙扇形,可以自由開閉,它象徵著地下埋葬設施與外界的開通,實用性極強,是為玄門。而設在側室及迴廊內的門扉則呈單扇型。這種主次配合的門扉形式,恰好同古代宮殿邸宅建築的“正門”、“戶”相對應。玄門的設計構造與斜坡墓道、迴廊的創立,標誌著由單純的封閉型的木槨墓轉向與外部世界相通在空間上的完成,是中國葬制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變革。

  當黃腸題湊墓在西漢前期貴族階層興行後,一個相關的重要問題隨之出現,這便是所用木材之大與森林資源的逐漸枯竭。考古調查與發掘所知,自新石器時代晚期木槨墓誕生開始,至西漢早期,大型槨墓已達2000座以上。為滿足王室貴族築造豪華大墓的需要,森林採伐持續不斷,生態環境勢必遭到人為破壞並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建造黃腸題湊墓所需的珍貴柏樹被砍伐得所剩無幾時,造墓者只好以其它樹種代替。此前發現的高郵天山廣陵王黃腸題湊墓,所用木材就是楠木。2000年,因盜墓賊打洞取寶,引發了轟動一時的北京西郊老山漢墓黃腸題湊墓的發現。發掘得知,老山漢墓的題湊,木質多為慄木,顯黑心,因此有媒體撰文稱“黑腸題湊”,但這一稱呼未被學術界認可。專家們說,柏木因用量過大而漸稀少,用其他樹種來代替,雖非黃腸,仍是題湊,名字和意義依然不變,全部稱為“黃腸題湊”。

  雙墩一號漢墓所用櫟樹、檫樹構造黃腸題湊,除了證明柏樹這一樹種在漢武帝時代已經稀少外,據主持發掘的考古學家汪景輝分析,當時諸侯王封地在不同地域,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從深山老林裡將木材砍伐,運輸至墓地建造墓室,本身便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因而,即是北方的柏樹沒有被砍伐殆盡,作為皖西一個並不大的諸侯國的國王,就地取材建造墓室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控制一方勢力的諸侯國王若此,中小型墓的墓主人更缺乏從異地調撥木材資源的能力,造墓建材必然更加依賴於當地物產。在這種情勢下,採用磚石結構建造墓室就顯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一種新的墓葬形式——橫穴式墓壙逐漸流行開來。位於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兩墓分別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其內部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地面房屋建造。與這種大型洞穴墓相呼應的,是中原和關中一帶的小型磚室墓與形狀、規格不一的石室墓的大量出現。此時,在六安國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有木槨墓和黃腸題湊墓繼續沿用,但已是強弩之末,即將與它的時代一起湮沒於歷史的潮流之中。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石棺之後發現的青銅兵器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提供,汪景輝等攝***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雙墩一號漢墓雙槨中的內層有一幅特殊的石槨,長達3.9米、寬2.34米、高1.9米。內髹一層黑漆,北側上端石板有云紋彩繪,蓋板上面放置隨葬的戈、戟、刀、弩機、弓和弓弦等兵器。石槨的設立,固然有保護內棺,起到承重和防盜的雙重作用,但它又明顯地向後人召示,六安王入葬的時代,其轄地因背靠大別山,森林資源相對豐富,仍可繼續沿用舊制以木材造墓,但與早期的黃腸題湊形式相比,已有了明顯區別和進步。在西漢中後期同類墓葬中僅有的一件石槨的出現,標誌著由豎穴式木槨墓向磚石結構的橫穴式崖洞墓轉化的一個徵兆。因而,這具石槨的出土就成為研究漢代墓葬制度變革征途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漢朝的茂陵地宮有沒有被開啟

  茂陵在歷史上就已經被盜了。漢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茂陵被盜掘。後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崖石中得武帝地宮所藏雜經30卷,盛以金箱。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5年***,赤眉軍退走長安,西行途中盜掘茂陵。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遣呂布盜掘茂陵。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派兵盜掘茂陵。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地方官吏在霍去病墓前豎石碑一座,儲存至今。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孟秋,陝西巡撫畢沅為茂陵和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墓前各豎石碑一通。今霍光墓碑已損,其餘完好。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關中東府渭南、華縣、大荔回民起義,進逼興平,本縣回民群起策應。28日,戰事延至茂陵一帶,團練頭領邊獻壁率眾團丁為佔據有利地形,搶登茂陵,因陵上無工事作掩護,回民以槍炮轟擊,攻勢凶猛,經半日激戰,團練死傷400餘人。 1979年12月,茂陵文管所升格為茂陵博物館。

  1980年,茂陵博物館自籌資金45000元,修建第二座仿漢建築風格的文物陳列室。

  3月,法國考古學家密特朗參觀茂陵博物館,並將其父1914年拍攝的霍去病墓及墓前石刻照片2幅轉交茂陵博物館收藏。

  5月1日下午,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群眾在茂陵三號無名冢南60米處平整土地時,發現漢從葬坑一座,茂陵博物館對該從葬坑進行發掘清理,共發掘出文物236件,其中有國寶級文物兩件***鎏金馬、竹節薰爐***,一級文物37件。

  同年,在茂陵博物館附近16個村及廠礦、機關、學校,先後建立文物保護小組55個,發展文物通訊員269人,形成了一個以茂陵陵區為重點的文物保護網路。

  ***2月19日,武帝陵派出所成立,主要負責茂陵田野文物安全和周圍自然村的治安工作。

  2月,霍去病墓東西兩側石刻長廊建成。3月1日起,搬遷16件大型石刻藝術品,15日全部就位。

  2月8日,茂陵博物館珍貴文物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北宋皇陵的地宮設計特點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築結構每座大體相同,由上宮、下宮、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組成。上宮是關鍵區域,下宮在上宮的下方30米處,是地面建築。

  動土時,在“甲”字型的地面開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塊是斜坡,即一豎,便是墓道,後面就是“皇堂”。相比於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節約多了,但相比南宋諸陵,則顯得相當豪華。

  宋陵儘管沒有漢唐帝陵奢侈,但花費也巨大。如宋仁宗趙楨的永昭陵,動用民工46700人,耗銀達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費用佔了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宮,也稱玄宮,是放置棺槨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臺,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寶頂,民民俗稱墳頭。陵臺都是用黃土夯築而成,呈方形覆狀;分為三層,最上層廣植松柏。

  挖深地宮,其實是反盜墓的最常手法,當年秦始皇將自己的地宮挖到得不能再深,“達三泉”,便有這個意思。南宋諸陵永安陵地宮可能最淺,據《宋史·凶禮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地宮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約合現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宮很漂亮,確實是“皇堂”。有一現代盜墓者曾由盜洞,爬進過永熙陵地宮。發現,永熙陵地宮由14層青磚砌成,上下四周彩繪著天象、樓閣、樹木、人物等圖案,建築得十分堅固。

  從盜墓者的描述來看,北宋皇陵在營建時,顯然也考慮到了反盜墓因素。事實也這樣,如宋陵在地宮封堵上便充分考慮了反盜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一書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宮當時封閉過程。該書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條是這樣介紹的,進入地宮與宋英宗最後告別的皇室人員、臣僚全部退出後,開始點燃上地宮內的長明燈。

  關地宮石門時,留一個人在裡面,將門裡的槓子支撐好,人從石門中間的缺口爬出來。然後,將石門上的大鐵鎖鎖上,將鑰匙扔到地宮時面。負責封陵的大臣,親自復土,插入尖頭鐵棍,並在缺口的中央豎一根大石柱,用鐵索固定石柱。地宮的石門關好後,開始封堵通往地宮的墓道,全部用大石頭填塞,最後用土夯實。

  這樣的安全處理,雖然沒有武則天的乾陵反盜墓手段高強,但也夠嚴密的。

  但宋陵卻存在明顯的易盜缺陷。比如地宮的位置,佈置太過明顯,再沒有經驗的盜墓者也能找到進入地宮。宋陵“積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樣“因山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築在險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築得再堅固,也比石質地宮好挖,難不倒盜墓者,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都是死了以後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較倉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隱患。

  宋朝皇帝死後下葬為什麼那麼急,因為當時宋朝皇家執行“天子七月而葬”的遠古禮制,即皇帝死後七個月必須下葬。迷信地認為,超過了七個月,則靈魂不能祔入祖廟。負責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響了工期,最後被“杖死”。

  7個月內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難度確實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頭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師境內的萬安山。據《金石萃編·永泰陵採石記》***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開採成營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動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裡。由於趕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屍體還沒來得及掩埋。

  如此趕出來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漢唐帝陵,反盜墓等安全方面的設計都比較粗糙。根據地面上建築判斷,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宮,盜掘起來並不需要費多大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