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影響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前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祕密協議。其中帶來的影響有哪些呢?接下來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對德國影響

  這份條約的簽訂使德國獲得了行動自由,在此之前,德國的戰略態勢非常不好,處於被包圍狀態,而且一旦蘇聯和英法結盟的話,德國就會再次處於一戰時的不利局面之中

  但簽署條約後,德國的戰略態勢變成了各個擊破,所以後來他們得以先滅亡波蘭然後將主力集中於西線,滅了法國

  此外,基於條約的相關協議,德國從蘇聯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資源***石油、糧食、貴金屬***,這種供應一直到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才終止。可以說,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之所以能高速運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國的貢獻

  對蘇聯影響

  蘇聯獲得了行動自由,隨後吞併了半個波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部分芬蘭領土,並把手伸向羅馬尼亞

  擴大了蘇聯的戰略縱深***僅半個波蘭就提供了將近300公里的戰略縱深***,試想如果沒有這塊縱深的話,說不定颱風行動中,在老天爺幫忙之前,德國人就殺進莫斯科了

  同時在某種意義上改善了蘇聯所面臨的被德國-日本夾擊的風險,簽訂此條約後,日本見狀轉向,放棄了對蘇的挑釁,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基於和德國的經濟合作,獲得了部分技術和裝置,贏得了22個月的備戰時間

  但蘇聯的名譽一落千丈,各國GCD普遍受到質疑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約背景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一方面保護自己在東歐的利益,另一方面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

  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約過程

  1939年5月到8月間,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裡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納粹德國無意侵略蘇聯,並希望改善彼此關係。因為希特勒已決定侵略波蘭,他得知莫斯科正在舉行英、法、蘇三國談判,深感憂慮。

  1939年5月,日本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電告斯大林,要求蘇德會談簽約。蘇聯對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相當不滿,遂答應了這一請求。

  1939年8月2日,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帶著希特勒親筆簽字的全權證書,動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裡賓特洛甫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聲稱: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一個問題不能通過協商解決並使雙方都感到滿意。

  1939年8月17日,納粹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再次會見莫洛托夫,表示願與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23日正午,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納粹德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通過兩次會談,當晚,雙方正式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