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歷史典故故事

  歷史之於人們既是真實存在的過去,又充滿著神祕和未知。史學家們執著於記錄真實的過去,而影視編劇們一方面在享受著史學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膽探索著***改變著***歷史的未知***面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與借鑑!

  篇一: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盪。善徵好戰的單于統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爭。

  “嘿嘿,李牧***?—前228 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裡高懸免戰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著戰馬,一路談笑著向前進發。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裡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紮寨,從不出戰。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先鋒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裡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著,舉著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衝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後,單于扔下10 萬多個屍首,帶著數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裡,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採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甚至在軍中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於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篇二:觸龍婉言勸太后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捨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麼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說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為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著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著,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衛士的隊伍,在保衛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說:“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說:“你們男人不瞭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說趙太后己到了火候,於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後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說:“你搞錯了,我疼燕後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後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著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後,你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裡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後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著頭聽左師說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勳;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說到這裡,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藉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於是又說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後,所以我說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於是輕快地說:“你說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你了。”

  篇三:甘茂巧諫秦武王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裡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願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說:“要打韓國,必須聯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裡,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說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可是,他擔心樗裡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於是派人向秦武王彙報說:“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麼改變了主意。

  甘茂說:“要戰勝韓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爭的。如果中途發生了什麼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麼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說。

  “有些事情的發展是現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說:“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麼聯絡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說,“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說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麼,我的後果可悲不去說他,奪取韓國的大業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說:“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沒有後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閒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徵。”

  接著,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說:“甘茂拖延這麼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著“息讓” 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於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於攻下了宜陽城。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