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的主要特點介紹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後漢書》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地。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瞭他愛憎分明的態度;《黨錮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範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讚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於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凶家害國”。特別是《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清代乾隆年間的邵晉涵評價《後漢書》創新之功說:“範氏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削。蓋時風眾勢日趨於文,而閨門為風教所繫,當備書於簡策,故有創而不廢也。”進而又評價其論贊的影響說:“《舊唐書·經籍志》又有範氏《後漢書論贊》五卷,殆以範氏文體高於六朝諸人,而愛其文辭者,遂摘取其論贊,別為一書歟!”這是讚譽范曄《後漢書》史論對後世史學的影響。他還指出“司馬彪《志》詳述制度,較《史》、《漢》諸《志》為稍變其體,後來《晉》、《隋》諸《志》,實仿其例。”***《後漢書提要》***揭示出司馬彪《續漢書》志對後世史學的影響。

  《後漢書》雖然只有本紀、列傳和志,而沒有表,但范曄文筆較好,善於剪裁,敘事連貫而不重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無表的缺陷。另外,因為記載東漢史實的其他史書多數已不存在,所以,《後漢書》的史料價值就更為珍貴。

  《後漢書》的最大侷限就是丟掉了《史記》重視農民起義的傳統,對黃巾起義持否定態度。黃巾起義為東漢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張角弟兄,竟不為立傳。他們的事蹟,只附在了鎮壓農民起義的官僚皇甫嵩的傳中。

  《後漢書》再現了東漢的歷史,儲存了東漢一代的諸多史料。東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朝代興衰歷變,歷史大事件等等,諸如黨宦之爭、黨錮之禍、圖讖盛行等史實,皆賴其儲存記錄。《後漢書》還學習了班固的《漢書》,儲存了東漢學者大量有價值的論著,於人物傳記中附載,如《崔寔傳》中載其《政論》一篇,《桓譚傳》中載其《陳時政》一篇,《張衡傳》中載其《客問》、《上陳事疏》和《請禁圖讖》等三篇,《蔡邕傳》載其《釋誨》一篇,等等。這些論著,都是研究東漢社會的珍貴史料,且對後代社會有一定的參考和實用價值,若不是范曄附錄書中,恐怕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

  《後漢書》繼承了前代的紀傳體制,但又有所建立。清人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史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趙翼:《二十二史札記》。***范曄在《後漢書》中亦繼承了前人的紀傳體制***保留“紀”、“傳”、“志”的體例,在人物傳記中亦採用獨傳、合傳、類傳的形式***,但又有所建立:憑著自己對史學的領悟,他在《後漢書》中取消了“表”,以後史家競相效法;在人物類傳方面,除承襲《漢書》的《循吏》、《酷吏》、《儒林》等類傳外,憑著對社會的更進一步的剖析與理解,結合東漢社會的特點,他又創制了前代史書中所沒有的《黨錮》、《宦者》、《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等7種新的類傳,而後6種類傳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承襲,“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晉涵:《江南書錄》***,使緣乎東漢歷史的體例獲得了超越時序的永恆的史學價值;在合傳方面,范曄受類傳編纂的影響,不拘時序把有相似點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寫***但又不同於類傳***,這使編者更易於編寫,而讀者更易於理解把握所傳人物,對後世史學編纂亦有很大影響。范曄新增類傳對後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了。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范曄所新設定的七個類傳,除《黨錮列傳》以外,對後世史家影響是比較大的。多數類傳都為後來的史家所沿襲。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看,范曄所撰的《後漢書》雖比不上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巨集規,也沒有如班固撰《漢書》那樣,建立紀傳體斷代史的範例。但是在完善紀傳體斷代史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類傳的設定。《史》、《漢》類傳比較少,一方面是社會歷史現實反映還沒有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還沒有顧及到這些方面。例如劉向在西漢末寫了《列女傳》,《漢書》為設定這一類傳是完全有條件的,而班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又如儒林、文學的分別立傳也是有必要的,《漢書》沒有分立,到范曄才實現了這一客觀需要。從《後漢書》新增了七個類傳以後,紀傳體史書的類傳名目,大體上就齊備了。後來的紀傳體史書只在個別傳目有所增減外,基本固定下來了。

  范曄著《後漢書》,著力探討東漢社會問題,貫徹了“正一代得失”***《後漢書》附《獄中與諸甥侄書》***的宗旨。書中的《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載王符《潛夫論》5篇,仲長統《昌言》3篇,都是探討東漢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於傳末寫了一篇長約600字的總論,對王符等人的言論做出評判,由他們的得失之議,引向更高層次的歷史變化之論。范曄論史往往能抓住歷史矛盾進行具體分析。一般論史的人大都對光武帝建國後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滿,范曄則在中興二十八將論中指出這正是劉秀的深謀遠慮。他說光武帝對功臣崇以爵祿,而將吏事委之吏職,既避免了像西漢初年那樣的分裂***、誅殺功臣之弊,又為一般士人廣開入仕之途,滿足了封建國家對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舉。此論深合秦漢政治實際,頗具史家識見。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域性,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讚《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註》***,王應麟則說:“史裁如範,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范曄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本傳中說他“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而尤以“善為文章”著稱。他修撰的《後漢書》被列為“四史”之一,其價值是多方面的,舉世公認。至於他的詩文,范曄自言所作不多。其臨死前於獄中所作的《獄中與諸甥侄書》,內中包括他的自我總結、寫作的甘苦感受、關於寫作的心得體會及對《後漢書》的自序等內容,內容豐富,曲折詳盡。關於作文,文中論曰: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時雖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趨,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

  可見范曄正確地認識到了寫作中“文”與“意”的關係及聲韻運用的重要性,這可作為理解其文才的一個重要方面。?

  范曄還富有音樂才華。他長於彈奏,猶擅長演奏琵琶,且能譜制新曲。文帝總是想方設法讓他為自己彈奏。另外,又據其本傳載:“***曄***性精微,有思致,觸類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損制度,世人皆法學之。撰《和香方》……”可見范曄的才華是多方面的。

  後漢書成書經過

  范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鬆的《後漢書》,還有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袁巨集的《後漢記》等。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巨集《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