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有什麼成就貢獻

  那麼你知道麼?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後漢書文學成就

  在文學價值方面,《後漢書》的“論”、“贊”是值得稱道的。作者自認為是“精意深旨”,後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壯採”。《後漢書》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語言運用的駢儷化與韻律感、行文中情感傾向的鮮明流露等三個方面上。

  正如《史記》可作傳記文學來讀一樣,《後漢書》所傳記的人物大多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捨生取義的李膺、範滂,隱逸放達的嚴光、梁鴻,倜儻不羈的王符、仲長統,還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竇憲、樑翼,禍國殃民的宦官單超、張讓,等等。《後漢書》傳記人物時,緣於史書性質,基本上還是敘其言行以顯其性格的,不再贅述;然其中亦大量地運用塑造文學形象的藝術方法,概括起來講,有序旨提要、細節描寫、肖像描寫和側面描寫等。

  《後漢書》的類傳前多有序,每個人物傳記展開前多有提要,用語簡潔、準確,這可以使讀者先對所傳記人物有一總體印象,起到未見其人、先會其神的先聲奪人的作用。如《宦者列傳·序》、《獨行列傳·序》、《逸民列傳·序》等,讀“序言”便能對本類傳人物的大致特徵瞭然於胸。單人傳記前的“提要”,如:《範滂傳》“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仲長統傳》“性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然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王充傳》“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樑翼傳》“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等等,使得不讀下文便能大致瞭解其人性格。

  《後漢書》還長於細節描寫以刻畫人物。例如,《嚴光傳》描寫劉秀稱帝后,欲徵召其昔日舊好嚴光入仕,然嚴光召至而不就。劉秀去看望他,他卻躺著不起來,叫他,不應,當晚,二人同床共枕,嚴光竟又把腳壓到劉秀的肚腹上。這些細節的描寫,活畫出了嚴光不拘禮儀的隱逸風度。《梁鴻傳》中寫梁鴻少時牧於上林苑中,曾因家裡失火而殃及鄰居,賠不起人家,便給人家作奴,足見其耿介曠達的隱士風範。又如《光武皇帝本紀》中寫道:劉秀的親叔伯兄長劉縯***字伯升***,因遭更始帝***劉玄***忌恨而受害,他聽說後,“自父城馳詣宛謝。司徒官屬迎吊光武,光武難交私語,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這一細節描寫突出表現了劉秀隱忍、狡詐的性格特徵。再如《劉玄傳》中寫道:“更始帝即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活現出了劉玄的懦弱無能。當然,上述等等細節描寫可能皆有史實依據,然亦離不開作者提煉描摹之功。?

  《後漢書》還常用側面描寫——或假借他人評說,或援引時人諺謠等以記傳人物。如《李膺傳》載:“荀爽常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若此”;李膺遭黨錮之禍死後,“門生故吏及其父兄並被禁錮。時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顧為膺門徒,不及於譴。毅乃慨然曰:‘本為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時人義之”。借別人的言行以見李膺的節烈高義、德高望重。再如,欲著鄭玄的學問品德,便藉助名流馬融、何休的喟嘆讚美;杜詩任南陽太守時,修水利,興墾殖,著有政績,時人比之於召信臣***西漢元帝時為南陽太守,有政績***,故南陽為之語贊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有一段話,可視作他為《後漢書》作的序:“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辯,後‘贊’於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文中可見范曄對《後漢書》自視頗高,顯現了他對自己著作的歷史、思想及文學價值的認識,尤其中意於其文學價值。客觀而論,《後漢書》的確也是富於多種文化價值的史學名著。

  《張衡傳》是《後漢書》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文章詳盡而生動地記述了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的一生,突出表現了他在科學、文學上的傑出成就以及政治上的建樹。敘事波瀾起伏,從多方面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張衡作為科學家刻苦鑽研,成就輝煌;作為文學家,作詩著文、諷諫時政;作為地方官不畏權勢、秉公執法等等,使張衡這個具有耿介的性格、非凡的才能、踏實的精神等特點的人物形象表現得較為豐滿。此外,本文在敘述描寫上也頗具特色,例如把地動儀這個科學儀器從結構到作用寫得細緻入微,並且運用形象化的比喻把騰龍蹲蛙描繪得栩栩如生。

  後漢書天文貢獻

  《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十月癸亥,一客星出於南門,其大如斗笠,鮮豔繽紛,後漸衰萎,於次年六月沒。”後漢書這段文字記錄了發生於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如今科學家為這個超新星編號為RCW 86,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公元185年正值中國東漢,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在天空中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並對此做了記錄。他們稱之為“客星”。當時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顆極亮的“新星”,色彩鮮豔,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漸消失,前後一直在天空閃耀了將近8個月。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確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2011年最新的天文研究發現,藉助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以及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SE***的強大紅外觀測能力,科學家們發現這一超新星爆發發生於宇宙中一片氣體和塵埃相對匱乏的區域。這樣的環境讓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芒得以傳播地更快也更遠。這個超新星爆發留下的遺蹟現在已經變得非常巨大,擴張速度極快。事實上它現在的尺寸比我們預料一個2000年爆發的超新星應當遺留的遺蹟尺寸整整大了2~3倍。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RCW 86屬於一類所謂的Ia型超新星。雙星系統中,一顆和太陽類似的普通成員恆星逐漸年老,終於走向死亡。它收縮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但是由於它屬於一個雙星系統,於是它開始從其伴星身上“盜取”物質。物質以吸積盤形式下降抵達白矮星的表面,在此過程中由於勢能釋放以及摩擦作用使白矮星的溫度不斷上升。當這種吸積作用速度太快太劇烈時,白矮星的質量將不斷增加,核心區溫度急劇上升,最終在一瞬間引發劇烈爆炸,徹底摧毀白矮星。這種爆炸極為劇烈,其在1秒內發出的能量幾乎相當於太陽在其整個主序星階段發出能量的總和,因而極其明亮。白矮星就像是一塊已經燃燒完,但還冒著煙的煤渣。如果這時候你給它倒上一桶汽油,它立即又會再次燃燒。科學家研究首次揭示一顆白矮星可以在自己周遭清出一個清空區,隨後才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正是這一清空區可以解釋為何RCW 86爆發遺蹟會變得如此之大。當爆發發生時,大量碎屑物質急速向外擴散,由於周遭已經被清空,因而沒有氣體或塵埃阻擋減速。這就讓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圓球狀碎屑雲得以迅速擴散至巨大的規模。

  後漢書內容介紹

  《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巨集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