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的基本介紹

  大面是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淨”的別稱。俗稱“大花臉”。多扮演淨行中的正面人物。大面的臉譜有紅、黑、紫、藍、粉色等。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大面簡介

  多扮演淨行中的正面人物。大面的臉譜有紅的***表示忠義、耿直***;有黑的***表示剛正、勇敢***;有紫的***表示熱烈、忠謹***;有藍的***表示妖邪、盜寇***;也有的粉色***表示老臣、宿將***等。而以紅、黑兩色為主。崑劇裡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七紅,是指七個紅臉人物,如:《風雲會》的趙匡胤、《三國志·刀會》的關羽、《八義記》的屠岸賈、《慈悲願》的回回、《雙紅記》的崑崙奴、《一鍾情》的弼靈公、《九蓮燈》的火德星君。八黑是指八個黑臉人物,如《千金記》的項羽、《三國志》的張飛、《水滸記》的李逵、《慈悲願》的尉遲恭、《霄光劍》的鐵勒奴、《三國志》的周倉、《人獸關》的包公、《天下樂》的鐘馗。三和尚是指淨角的三折重頭戲,如《祝髮記·渡江》的達摩和尚、《西廂記·寺警》的惠明和尚、《昊天塔·五臺》的楊五郎和尚。大面所扮演的多為淨行中地位較高、性格勇武、暴烈的一類人物。表演技藝要求聲音巨集亮,或氣勢雄穩,或有叫、跳之技,具有鮮明人物個性。

  大面歷史記載

  唐代歌舞戲,又作代面。取材於歷史故事。據《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這個戲塑造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公元700年,年僅5歲的唐衛王李隆範,在其祖母武則天明堂開宴時,曾表演過這一歌舞戲。   大面這個節目,主要表演兩軍爭鬥,基本上沿襲了角抵戲的路子,但配有歌曲。蘭陵王所戴面具,既為懾敵,其眉目神情必然相當誇張,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響。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淨”的別稱。俗稱“大花臉”。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梨園以副末開場……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   北齊 以來至 隋 唐 時期的一種歌舞節目。 唐 崔令欽 《教坊記》:“《大面》,出 北齊 蘭陵王 長恭 ,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作“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