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琴和瑟有什麼區別呢

  琴,一般意義上指我國古代一種樂器,亦泛指其他中國及西方樂器,瑟是古代一種彈奏板箱體弦鳴樂器,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樂器缶和瑟有什麼區別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樂器缶和瑟有什麼區別

  首先,琴瑟在字音上和字型上都有差別***雖然是廢話,但是是事實***。

  其次,從上面的圖上可以看出來,琴的形狀是一頭大,琴絃從細的一頭引出,程發散狀射向另一端。古籍所描寫的那樣,弧形的琴面象徵天,平坦的琴底象徵地,所謂“天圓地方”者也。而瑟是標準的長方形,琴絃平行分佈***附圖***。

  第三,琴和瑟的弦數不同,琴一般是7弦。據說,在周文王之前,古琴只有五根弦,文王在悼念王子伯邑考的時候,發現五根弦難以表現他江河一般的悲哀,增加了一根弦。在武王誓師伐紂的時候,發現六根弦難以發洩他雷霆一般的憤怒,又增加了一根弦。到了後世,即使是有了比文王失伯邑考更深的哀慟,七根弦也夠用了。即使是有了比武王伐紂更大的憤怒,七根弦也夠用了。

  而瑟的弦一般要多,古為50弦,現在多為25弦。李商隱雲:“錦瑟無端五十弦”,在古代文獻中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韻》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絃,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第四:從社會風氣來講,琴被賦予了高雅的意義。據說只有文人能夠鼓琴,而且要焚香沐浴,甚至齋戒,地位下“見”的人是不能鼓琴的。而瑟的娛樂性和隨意性就很大,不計較身份。

  第五,古琴與箏瑟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箏、瑟有琴碼,一弦一碼一音,只能於演奏時透過左手之按、壓、放等指法於琴碼之左方奏出滑音、變化音;而琴無琴碼,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條弦,音域卻比古箏更寬。

  古代樂器缶和瑟的簡介

  1、琴,彈絃樂器。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絃琴。《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文獻都有記載。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東周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長約130釐米,寬20釐米,厚5釐米。通常桐木為面,梓木為底。七條弦,琴面有十三個徽,為泛音位置,同時起到音位標記作用。有三種音色:沉靜剛勁的散音,晶瑩飄渺的泛音,婉轉細膩的按音。其音量較小,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琴歌。是中國最古老的彈絃樂器之一

  2、瑟是古代一種彈奏板箱體弦鳴樂器。瑟的得名不詳,古書《釋名.釋樂器》中有“瑟,施弦張之瑟瑟然也”,認為瑟得名於其聲音,這種解釋多少有些牽強。 瑟一般用於宮廷雅樂中,常與琴和之。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詩經》中有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瑟身長方形,木製音箱,瑟面稍隆起,多為二十五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