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幾大人種和特色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提供的印度幾大人種和特色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

  

  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東南亞古老居民。名稱來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型別。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膚色褐黑,頭髮略帶鬈曲。相傳二三千年前曾廣泛分佈於東南亞各地。後受馬來人排擠和同化,現僅存留於馬來半島泰、馬邊境的密林深處,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裡曼丹的沼澤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內格羅斯、巴拉望和棉蘭老島的偏僻山區,以及印度的安達曼群島等地。包括塞芒人、庫布人、阿埃塔人和安達曼人等支系。無統一語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語言或借用鄰族語言,並受鄰族文化影響。少數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多數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有巫師。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會無階級,也無首領。多以狩獵採集為生,由40~60人組成群體,在一定的地域內活動。住所繫用竹竿或樹枝搭成的簡陋窩棚,上面蓋以樹葉或獸皮。部分人轉向定居,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種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從事捕魚。開始與鄰族發生以物易物的交換關係。

  泰米爾人

  Tamils

  南亞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在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斐濟、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僑民中,亦有為數不少的泰米爾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型別。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脣厚,頭髮黑而濃密、鬈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溼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泰米爾人長於建築、青銅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間戲劇,對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北部及東南亞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航海、數學、醫學亦有很高成就。經濟因地而異,有的狩獵,有的從事畜牧或漁業,有的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纏一條兩米長的圍褲;有的還披一條小布單或穿一件無領長袖綢衫。婦女喜歡穿帶金銀花邊的紗麗。以大米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葷食,飲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區仍有搶親習俗。人死後行火葬。

  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亞操達羅毗荼語系諸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又稱德拉維達人。主要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屬不同人種類型:①歐羅巴人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型別,即達羅毗荼人種,包括泰盧固人、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溼婆派為主,經濟、文化均較發達。②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型別,包括託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貢德人等。③尼格利陀人種型別,包括伊魯拉爾人、帕尼安人、卡達爾人等,其經濟、文化均較落後,許多人仍以採集和射獵為主要生計,有的依靠掘土棍生產,稱為掘棍文化,許多方面都保留著氏族部落結構,其中有些仍處在原始公社後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萬物有靈信仰。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各民族,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歐羅巴人種南歐型別的人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一部分滯留在次大陸西北部,保留較多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徵,成為現存的布拉灰人。歐羅巴人種的人來到後,部分土著被趕到山區林地,習慣上又稱前達羅毗荼人。一般認為達羅毗荼人與哈拉巴文明有關。雅利安人來到後,達羅毗荼人被趕到次大陸南部,建立安度羅、潘地亞、朱羅、哲羅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17~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後,將達羅毗荼人切割開來,進行掠奪、壓迫,破壞了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印度獨立後的1956年根據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爾納德邦***原馬德拉斯邦,以泰米爾人為主***、安得拉邦***以泰盧固人為主***、邁索爾邦***今卡納塔克邦,以坎納拉人為主***和喀拉拉邦***以馬拉亞蘭人為主***。

  印度的國家歷史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