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齊美爾的故事

  齊美爾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那麼關於齊美爾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齊美爾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美爾的故事

  齊美爾的故事還要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他是猶太商人的孩子,自從父親去世之後他獲得了足以讓他一生都沒有煩惱的遺產。在齊美爾中學讀完之後,開始在柏林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方面的知識,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將歷史轉為了藝術史。在1881年 時候他開始在柏林大學擔任職位。到了1890年齊美爾和妻子結婚,並在婚禮上請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朋友,後來就是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下他才能夠成為一名編外教授。在他擔任教授的時候所講的每一節課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在一些課程上他的講述具有一種特殊的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影響力開始越來越大。

  齊美爾的故事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他提出了許多和之前完全不同的社會學觀點,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且對之後的社會學家們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1900年的時候,他又將自己的《貨幣哲學》出版,這本書也因為獨特新穎的理論獲得了人們的關注和認可。

  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

  齊美爾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與哲學家,同時是形式社會學的開創者。在初期,社會學被認為是研究其他學科的剩餘物件。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學是從哲學中分支出來的,所以社會學應該研究哲學不能研究或者無法研究的物件即是“哲學的剩餘學科”。同樣,如經濟學學科等,社會學也不能直接研究這些學科的研究物件,只能研究剩餘的物件。

  但是在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看來,以上說法並不成立。在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中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而社會則是歷史事件的體現;社會學的研究物件應該為其他學科關注,反之其他學科也應當為社會學所應用、吸納。並且,齊美爾認為社會學雖然是研究社會的,但是並不是社會的科學。因為,如果認為社會是社會學的科學的話,這就意味著社會學必須承擔一切社會科學的任務,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齊美爾將社會學分為了兩層含義,一是發生於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二是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所以齊美爾也將自己的社會學稱為形式社會學。

  而關於社會學的研究物件應當以社會交往作為研究物件。首先是因為,作為在社會生活的內容、各種動機和行為,如飢餓、愛、勞動以及宗教信仰等,其本身並不是社會的,只有把這些納入社會交往,之間相互,才成為了社會交往。其次,社會交往只有自身確定交往的形式才能從個人的屬性轉變為社會屬性,諸如合作、統治等。

  齊美爾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介紹

  齊美爾大都會與精神生活這一篇文章出自《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這一書中的其中之一。

  格奧爾格·齊美爾是德國的社會學家與哲學家,同時也是形式社會學的創始人。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這篇文章中,齊美爾主要講述了大城市,小城市、大城市的人,小城市的人、大城市社會,小城市社會之間的區別。大都市中,因為其經濟、貨幣生活節奏的快速,充實壓力大,而這些原因則造成了大都市的人性格,剋制的、精於計算的、利己的、冷靜的。但小都市相較於生活壓力大的大都市來說卻較為輕鬆,悠閒;所以小都市的人是直接的、感性的。

  在文章中齊美爾將大都市與小都市之間進行了對比,如貨幣經濟、精神、人口等進行了對比,進一步論證了社會與人的精神之間的相互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後,齊美爾用了“既然這樣的力量已經從頭到尾結合在我們屬於其中的整個歷史生活之中,滲入了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細胞,那麼,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抱怨或者寬恕,而只是去理解。”這樣一句相當具有消極意義的話作為結尾。

  而從齊美爾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大致看出來了齊美爾的消極、悲觀的命運論的態度。這篇文章因為將人比作了相當消極的被帶動體所以爭議相當大,但是不可否認的卻是影響深,遠帕克、沃斯正是因為受了這篇文章的啟發而實現“都市社會學”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