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簡介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古典哲學的開創者,是唯心主義與康德主義的開啟者,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哲學家康德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哲學家康德簡介

  哲學家康德全名伊曼努爾·康德,生於公元1724年的4月22日,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也是他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其他流派。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誠派的教徒,虔誠派非常強調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從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誠派的影響。上學後,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學其實就是對虔誠派的一種反動。1740年康德進入柯尼斯堡大學讀書,後來因為家境貧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畢業,畢業後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鎮當家庭教師。一邊學習一邊教書的他,思想漸漸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1770年,康德獲得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的教授的職位,當上教授後,康德十年來都沒有發表文章,而是在潛心致學。1781年,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奠定了康德在哲學史上不朽的地位。

  康德被稱為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也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因為是他迪奧和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所以康德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後的,最具影響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的美學思想

  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一是在對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對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對藝術美的討論上。

  在對美的分析上,康德認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萬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於心靈。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美是藝術瑰寶,能讓人擁有細緻入微的性格,越是細緻,他的世界觀就越開闊,對世界的貢獻越大。美本身沒有魔力,美的創造來自其內心高尚的道德動機,而這種動機被人道主義化了。這種人道主義化了的高尚的道德動機充滿了對人個體的尊重,所以美才能夠體現道德的純潔和人道主義的精神。

  在對崇高的解析上,康德認為崇高是美的一種表現。崇高是主體與客體出現相互衝擊力的一種形態,譬如雷鳴閃電,波濤洶湧。在人的面前,這些東西很強大,但是人在這些東西面前沒有退縮,這就出現了崇高的感覺。這種感覺夾雜著恐懼與害怕,但也充滿了勝利的愉悅感。康德認為,這就是崇高。

  在對藝術美的討論上,康德認為,藝術依附於美,依賴於道德。藝術的在於它的獨特性,因此藝術無法傳授,即藝術具有不可複製性。自古以來,藝術的表現只能來自於天才,這種天才不會遵循特定的法規,而是去破壞所謂的規則。這種環境創造的才是獨特的藝術品。康德認為,科學需要勤奮,而藝術需要的是天才,靈感是無法模仿的。

  康德的教育思想

  康德的教育思想具體來說就是圍繞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的哲學體系展開的,並且以此為基礎,他還編撰了《康德論教育》一書,用以系統的向世人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放在首位的就是其的目的性和相關價值,關於這個方面,康德跟盧梭達成了一致,他們共同認為人只有在接受了教育後,才能稱之為人,人是教育的結果。人類所具備的人性,道德上的崇高性以及偉大皆源於教育,教育既是教化成人活動。所以,在康德的一生中,都非常的注重小孩的早期教育。同時在教育目的上,他不但主張要培養人的共性,也就是普遍性,並以天下大同的理想為目的,同時還強調道德教育,他甚至將道德的完善放在了傳授知識之上。

  其次,康德的教育思想中還指出教育的方向是以現實為基點,同時兼具現實,超脫現實,期許未來。他不但吸取歷史上有關教育的經驗,同時還針對其爭論,作出了明確的答覆。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教育是把青少年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人格獨立的社會人,也就是說不論社會怎樣複雜多變,人都可以很好的適應,並且能夠很好地生活下去。真正的教育是以人類的理想為目的,並將其以原則的方式確立起來,用以證明教育獨特性和前瞻性。

  最後是將道德教上升到相關的目的上來。他對這一方面的注重,並不是簡單的考慮教育的構成和內容的選擇,而是從批判哲學的角度出發,並且以教育來構建主體性的道德原則,使人成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