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梁啟超的關係是什麼

  梁啟超中國近代傑出的進步人士,而康有為是戊戌六君子之一,那麼康有為梁啟超關係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康有為梁啟超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

  康有為梁啟超關係

  康有為梁啟超兩個人都是近代與舊派作鬥爭的代表,他與自己的弟子梁啟超一起合稱為“康梁”。雖然年齡和身份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在思想上卻是相同的,他們都是為了變革。但是在後來事情的發展中,兩人也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康有為作為這些變革的帶頭人,應該來說思想是很進步的,但是他的行事風格很保守,一直屬於原地踏步狀態,而且堅持支援清朝,把所有的目標都放在了清朝的身上,認為只有通過變革清朝同時繼續支援清朝這樣才能成功。

  而他的學生,梁啟超則不是這樣的,梁啟超是一個善於接外來事物的。也能合理的改變自己。他堅持變革來代替清朝,這樣來解決當時遇到的形勢。

  這也造成了兩人之間後期的矛盾產生,雖然康有為作為梁啟超的老師,但是梁啟超很有自己的主見,以至於後來反目成仇的狀態。在當時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繼續幻想清朝能夠站起來,投靠了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復位,後來極力舉薦溥儀,以至於失敗。而梁啟超則和他的老師不同。

  梁啟超一直支援當時的進步黨,反對帝位復辟,最終兩人之間的恩怨越來越深,在失敗之後,康有為曾經寫詩痛罵梁啟超,因為在這之前,梁啟超曾經在當時曾經發表過反對復辟的文章,所以在失敗之後康有為對梁啟超很是痛恨。但是從大局上講兩人都為變革過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值得我們去了解。

  張之洞與梁啟超關係

  張之洞和梁啟超是兩個立場上的人,代表著各自的利益主張。張之洞是封建地主利益的代表人,梁啟超是維新派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人,兩人在政見上不一,但是在才華上確是不相上下的。這兩人之間還有著一段小故事呢。

  張之洞在湖北任總督,駐地武昌,在此期間興利除弊,做了很多好事,於是名聲在外,聲名遠播,其本人也成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一日,梁啟超遊歷武昌,於是來拜見張之洞,遞上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新會士子梁啟超”,要求拜見張之洞。張之洞是科舉出身的所以看見這名片心中大不悅。

  會見時,梁啟超沒有長揖也沒有叩拜就昂然而入。張之洞看見梁啟超小小年紀卻頗有志氣心中不免歡喜,於是打算考考梁啟超的才學。於是做一上聯,用天比喻成圍棋盤,星辰比作棋子,通過這種形式來展現開闊的胸襟。梁啟超一聽就有了下聯,他將地比作琵琶,路比作琴絃,通過這種形式來展現博大的胸襟。

  張之洞再出一聯,梁啟超對答如流。張之洞對梁啟超咄咄逼人,但是他每機智應對,通過詩對答表現了自己就算在大名人面前依然不畏懼,不卑不亢。

  張之洞和梁啟超的一番對答,張之洞為之嘆服不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梁啟超最後成為戊戌變法的一大能人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梁啟超簡介

  梁啟超中國近代傑出的進步人士,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小鄉村,十幾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廣東的鄉試並且中舉,之後又進京會試。回鄉途中經過上海,在上海看到了許多翻譯過來的西方書籍,大開眼界。之後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並於康有為一同走上了維新之路。

  之後梁啟超積極參加百日維新,並受到光緒帝的召見。1898年,戊戌政變之後,梁啟超就逃到了日本,還和孫中山等革命派的代表有所接觸。之後清政府表示要預備立憲,梁啟超立即表達了自己的支援。武昌起義之後,梁啟超宣傳“虛君共和”,想要說服改革派向清政府妥協。在此之後看,梁啟超還有段時間表示過對袁世凱的支援,主張將民主黨和共和黨合併,與國民黨能夠又能力抗衡。

  之後袁世凱稱帝的心思暴露,梁啟超於是反對袁世凱稱帝。1915年的時候蔡鍔發動的護國戰爭爆發,梁啟超積極參加反袁的鬥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也曾依附過段祺瑞,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之後,梁啟超也出任了財政總長。到了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之後,段祺瑞被迫下臺,梁啟超也辭職退出政壇了。之後梁啟超就娶了歐洲,到歐洲造訪學習。回購後主張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1929年,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重去世,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