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是北大的創始人,那麼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內容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希望對你有幫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從小就接觸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新穎而不拘一格的教育模式,和他很早就接觸和吸收西方文化有很大的聯絡。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新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鮮的文化元素,這也成為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只有還原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其實,從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學風,我們就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種自由,解放思想的境界,同時,又能以寬容的胸懷接納新鮮事物從而使自己得到更上一層的進步。用八個字概括就是,思想自由,相容幷包。

  當時的中國處於民國時期,清政府的勢力剛瓦解不久,中國的大門正漸漸開啟,各方文化都爭先恐後地湧入中國。中國,處於吸收外來文化,文化薈萃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就需要將思想從舊觀念中解放出來,以一種自由而輕鬆的方式看待新事物。同時,在接觸外來文化的時候,還要以寬廣的胸懷接受和吸收其中優秀的文化和思想,從而發展我國的文化。

  他自己就曾兩次到歐洲遊學,親自體驗文藝復興後歐洲的科學文化。同時,他還特別提倡民權和女權。這在當時,是先於其他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的一大進步。在他的帶領下,一群熱血的知識分子衝破舊有習俗的禁錮,發展出一股新思潮,新潮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從此生根發芽。

  蔡元培北大改革

  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絕對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勞。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體氛圍相當混亂。北大是在光緒皇帝時期建立,目的是培養新時期的人才。但是慈禧的一番攪和,京師大學堂也就淪為培養官僚的機構。

  最開始的京師大學堂,整個學校裡都瀰漫著一股嚴重的封建氣息。最搞笑的是老師上課稱呼學生為老爺。雖然民國時期風俗改進不少,但是校園裡的封建氣氛依然遺留不少。再者,那時候的學生依然將大學當成是科舉考試的培訓機構,目的就是及第,所以沒有多少學術氛圍。學生個個都是老爺少爺的,經常去逛“八大胡同”,所以北大的老師學生在那裡還是挺有名聲的。這樣的一個環境,蔡元培北大改革的任務相當艱鉅。

  蔡元培在之前的歐洲遊學中,對歐洲教育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提倡思想自由。而這樣的辦學理念也是北大之後的教學理念。蔡元培積極地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大學中去。所以那時候的北大既能看到留著辮子的老師,也有新時代的激進青年。蔡元培對大家的解釋是:我希望各種思想在這裡衍生碰撞,但是不相悖。

  此時將近半百的蔡元培越發地忙碌起來。他下一步開始再校園裡組建一系列專業團隊,也就是現在大學裡的各類學院。在品德上,蔡元培成立了進德會。會員根據不同的要求分為甲乙丙三種,當時入會的將近四五百人。

  蔡元培簡介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他在多個高校擔任過校長,還曾經擔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出生於清朝末年的蔡元培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四歲開始讀書,十七歲考取狀元,十八歲設館教書。

  蔡元培生命最初的十幾年都是在私塾度過的,大量的閱讀為他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學功底。一般來說,時代的交替階段各地的文化交融匯合,是文化最為興盛的時期。蔡元培恰好趕上這樣一個時代,在學習能力最為旺盛的時候接觸到了西方文化。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使他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他以後的新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他一路考來從秀才到舉人再到貢士,最後經殿試中進士,進了翰林院。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他解除了和第一任妻子的關係,並和自己的學生結為夫妻。辛亥革命時期,他積極地開展革命活動。

  後來,他將自己的餘生都致力於教育事業的改革上。他聘請新興骨幹教師特別是留學歸來的人來學校講課,著重教育的改革。在北大任職期間,他不僅改革了學習制度,還革新了北大“自由、學術”的學習風氣。

  抗日期間,蔡元培積極動員抗日,呼籲國共應該合作,聯合抗日。他還和國母宋慶齡、魯迅等人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還曾積極營救共產黨員。就是這樣一個有愛國情操,有改革覺悟,有自由靈魂的人,最後在香港病逝,很多人都前來弔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