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考古新發現

  :近4000年前就有“馬路”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馬路”遺蹟有明顯踩踏痕跡

  據山東省考古所副所長孫波介紹,2013年10月初至今年1月中旬,他們將城子崖遺址中,一條上世紀30年代第一次發掘挖出的縱中探溝,重新挖開,並向北延伸了20米,獲得了一條縱貫遺址中部的470米南北向大剖面***因道路等原因,實際發掘長度350.9米***,獲得重要發現。

  在探溝北端,孫波等人發現一段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000年***的城牆,始建於龍山文化早期,保留較差,現存殘寬約4米,殘高約1.3米,夯層薄厚不太一致,整體上自南向北傾斜;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在遺址南部,考古人員發現一處重要的嶽石文化***公元前1900-前1600年***夯築建築的基礎部分,它的建築質量非常高階,夯層質量較好。另有一條幹道,包含較多沙粒,行人踩踏痕跡非常明顯,路面有50-60釐米,可細分為五六層,路面寬約10米,長度不詳,幹道的南邊正對著前述嶽石文化夯築建築臺基,顯示當年很可能曾是城中南北向一條主要的交通幹道,兩者應該存在組合關係。“山東過去的考古工作中,無論是龍山文化還是嶽石文化,一直缺乏對當時重要建築跡象的發現,這次嶽石文化夯築臺基的發現,有助於彌補這一缺憾,使我們對山東早期城址的性質能有充分的估計。”孫波說。另外,還發現一定數量的周代文化遺存,如灰坑、窖穴以及夯築基址等。

  城子崖遺址中,遺留有約1萬平方米的淤土堆積,其性質不明。考古人員解剖地層發現,這些淤土堆積經歷了自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周代兩三千年的漫長曆史。通過進一步研究,考古人員推測,這約1萬平米的淤土堆積可能為當時城中一片低窪地區,這次小的發掘令考古人員對其性質的認識更進一步。

  之周代石築牆基或是大型建築殘留

  在嶽石文化夯築基址上,考古人員發現一處墓葬,將夯築基址打破,極具研究價值。但對該墓葬出現的時間,資深考古專家之間又存有不同認識。

  在此次田野報告會中,面對全省同行,孫波等人謹慎地提出,該墓兼具嶽石文化和商文化因素,可能是城子崖遺址嶽石文化結束時期的最後遺存。但也有權威考古專傢俬下向記者表示,此墓很可能就是嶽石文化階段所遺,倘使如此,那麼即便就全國而言,發現的該時期墓葬也是非常稀少,具有特別重要的研究價值。會後,記者試圖聯絡幾位參加本次會議的考古專家,他們態度比較謹慎。在嶽石文化堆積之上,考古人員發現周代石築牆基,推測也應該是大型建築的殘留部分。

  孫波介紹,上世紀30年代前輩考古工作者發掘這條探溝時,限於整個考古學科發展階段的限制,人們對其認識存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這次雖是發掘老探溝,新獲遺物標本不多,但是豐富的龍山、嶽石、周代遺蹟還是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資訊,有機會綜合利用多學科技術和知識進行研究。此次考古也提示他們,下一步城子崖考古研究的方向,將由以往偏重於龍山文化,適當地向嶽石文化研究側重。

  之城子崖牽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城子崖遺址位於濟南市章丘市東北15公里龍山街道辦,其西臨鉅野河,與龍山四村隔河相望,新102省道自西向東繞過遺址北部,東南緊靠山城村。該遺址發現於1928年,上世紀30年代進行了首次發掘,因為條件差,被今天的考古專家描述為“照著煤油燈往下看”。上世紀90年代,省考古所多次在該遺址上開展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並證實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期城址,實際屬於嶽石文化,並在它的下面新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

  2010年,城子崖遺址列入備受國內外學界矚目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據記者瞭解,目前進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究視野的主要有石卯遺址、陶寺遺址以及二里頭遺址等少數幾處,均處於我國中原地區,我國東部能否發現該時期重要文明源頭,專家紛紛將目光鎖定城子崖。2011年底,省考古所又組織力量對以城子崖遺址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的範圍進行了全覆蓋式的調查,新發現遺址40餘處,確認了城子崖遺址在整個聚落群的中心地位,並通過鑽探進一步明確了城子崖城址的規模、結構和文化堆積狀態,並更加明確了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