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墓考古新發現

  河南5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洛陽北魏古墓或是帝陵!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概述

  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鄭州揭曉,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築遺址、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五項考古發掘專案入選。

  “河南省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和《華夏考古》雜誌承辦,至今已舉辦6屆。經過專家組的認真評審,從10個入圍專案中評出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新民介紹,此次入選的五項考古專案,涵蓋了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600多年前的明代時期,時間跨度大;其中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已是第八次發掘,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也是第四次挖掘,但都有全新的發現,具備較高的考古價值。

  之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可能是帝陵

  2012年7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陽市衡山路北端發現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古代墓葬。經過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後,根據墓葬形制和規模,工作人員推斷這座大墓為帝陵級別,並初步推測其墓主人為北魏節閔帝元恭。

  衡山路北魏大墓位於洛陽澗西區紅山鄉張嶺村東南,這一區域歷史上就是北魏陵區。考古專家們認為,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北魏時期的墓葬一般遠遠小於這座墓葬,與這座大墓體量相當的,只有帝陵級別的墓葬。

  而從出土文物看,由於該墓葬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盜掘,墓葬出土的遺物較少且均已殘損,有陶器、青瓷器、銅器、金幣以及石質建築構件等,另外還有武士俑、鎮墓獸、牛車等殘塊。其中出土的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拜占庭帝國時期***金幣來看,其鑄造時間為公元491到518年,表明這座墓葬的年代不會早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前。

  那麼,這座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誰?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告訴記者,由於目前墓葬內並未發現文字性文物,歷史材料也沒有關於此處有其他北魏帝陵的記載,墓主人的身份確定變得比較困難。但是,從歷史資料來看,北魏遷洛之後死於洛陽的皇帝有6位,其中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這四座帝陵的位置已經相對明確。另外還有長廣王元曄、節閔帝元恭葬處不明。元曄在位時間不足4個月,後在洛陽被孝武帝賜死,不可能再建造如此墓葬,只有元恭有此可能。

  之相關連結

  賈湖遺址又有新發現

  賈湖遺址是目前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址,在新石器時期考古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為配合舞陽賈湖遺址發掘30週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9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進行了第八次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出土了豐富的遺物,收穫頗豐,除了前七次發掘中出現過的骨笛、骨叉形器、龜甲等,還有很多新的重要發現。其中,在發掘區的西北部,考古隊伍首次發現了1200多枚隨葬綠松石串飾,暗示了當時可能在墓葬等級和分割槽上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此外,遺址內出土的製作精美的象牙雕板,其“中”字形制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極為罕見。這些發現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賈湖文化的認識,也為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資料。

  漢函谷關城貌初現

  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東,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作為洛陽八關之首,漢函谷關一直是洛陽盆地周邊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圍繞著申遺工作的要求,漢函谷關遺址調查和發掘正式啟動。

  此次發掘的漢函谷關遺址是一處東西狹長的小型城邑,城牆、道路和建築遺址等要素均已發現,關城佈局基本明晰。其中,關城卡在峽谷之中,關城東牆與南北山上的夯土長牆相連線,達到了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關城中部的古道路東西向貫穿關城,是唯一的通關道路;遺址南部、皁澗河北岸是當時主要的生活區。

  漢函谷關遺址的考古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據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對關隘的研究工作一直非常匱乏,並且集中在邊關,而這次對地位重要的內關進行系統的考古工作卻是第一次。此次發現,為秦漢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和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垕發現明代瓷窯

  禹州是我國著名的鈞瓷之鄉,而位於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鎮,依託其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又成為禹州地區最重要的制瓷中心。有史料記載,自唐代以來,神垕鎮就逐步興盛,宋金時發展成為中國北方制瓷中心之一。2013年3月,在對神垕鎮進行商業開發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古代窯址的跡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遂開展了搶救性發掘。

  此次發掘,發現了一批金、元、明時期瓷窯遺址,以及同時期的大量瓷片及各類器物,總數約數萬枚,其中可復原器物800餘件。這些窯址數量多、形制大、密度大,更為難得的是,大量時代確切的明代窯爐,以及數量眾多的明代白地黑花瓷,還是在河南古瓷窯址考古中首次發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新民介紹說,近年來神垕宋金元時期的窯址考古屢有收穫,但明代瓷窯還尚未發現。此次明代窯爐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延續了宋、金、元、明的時代序列,豐富了研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