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陵墓考古發現

  清太宗皇太極會一高興,把自己的妃子賞給有功的大臣嗎?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清太宗

  多少年來一直有個說法,說得煞有其事——

  皇太極側妃葉赫那拉氏,葉赫貝勒阿納布之女。初嫁正黃旗包衣喀爾喀馬,喀爾喀馬貝勒為烏拉那拉氏,與布佔泰同宗***滿文老檔載,為布佔泰之弟***,後逃至葉赫部,為金臺石貝勒所撫養,生二子,第二子烏努春。天命四年,徵葉赫部,喀爾喀馬貝勒被皇太極處死,葉赫那拉氏氏歸皇太極;天聰二年十二月,生皇五子碩塞。其後,被賜予曾任內大臣的佔.土謝圖為妻,日期不詳。佔.土謝圖行圍時被虎傷身亡。再嫁達爾琥,達爾琥為哈達部格布祿貝勒之族人,曾任鑲黃旗輕車都尉,葉赫納喇氏後薨於達爾琥家,薨年不詳。

  這個說法,很故事,也很狗血電視劇,就是很不歷史。我為什麼這樣評呢?理由在下面——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在正史裡皇太極后妃列傳裡,根本不會為這位已是別人婦的葉赫納喇氏立傳。可是,無論是在《清史稿》還是在《清皇室四譜》裡,這位妃子的名字都是赫然在目的,而且位置在皇太極15個女人中排名第八位;其次,如果這位葉赫納喇氏的命運那麼卑賤,那麼,她生的兒子,即皇太極第五子碩塞後來不可能封得那麼高,成為皇太極11個兒子中僅有的三個親王之一,而且是鐵帽子王;再次,所謂內大臣佔.土謝圖,這個人在清史中很難查到。或者說,沒有這個內大臣。

  最後,更重要的是2003年瀋陽北陵的考古成果證明,葉赫納喇氏是皇太極的陪葬。2003年07月29日的《瀋陽晚報》報道——

  密林深處,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們,正在揮汗如雨地工作著—— 殿堂北面,便是11座妃子墓葬。墓葬4座成一排,共兩排,前排西側,南北向埋葬兩座墓葬;東側有一座墓葬。儘管經歷了360多年的風雨侵蝕,墓葬的“封土”依然存在,令人稱奇,只是密密麻麻的樹木,雜亂地生長在墓葬上、寢園中,遮蓋了這鮮為人知的皇室后妃安息之地。貴妃寢園的11座墓葬所葬何人?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史學家佟悅先生,終於解開了這個歷史謎團。他介紹說,起初,皇太極多與海西女真滿族部落聯姻;後來與蒙古族聯姻。瀋陽故宮鳳凰樓臺上五宮兩殿裡的皇后、妃子,都是蒙古族人。其中,除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莊妃布木布泰之外,其餘妃子全部埋葬在貴妃寢園。

  清初,滿族人實行火葬,康熙年間後才實行土葬。1643年皇太極“無疾端坐而崩”;1644年,莊妃輔佐順治皇帝入關,皇太極的妃子們也一道入關。清代早期葬制規定,無論死於皇帝之前、之後,皇后、妃子都要與皇帝合葬。而這些妃子地位較低,不夠“級別”,所以逝世後便火化,將骨灰入殮“魂罐”後,再送到依傍皇太極西側的貴妃寢園入葬,因為貴妃寢園是昭陵的一部分,所以算作與皇帝合葬了。

  據佟悅先生考證,貴妃寢園中,埋葬的皇太極妃子有:宸妃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貴妃娜木鐘,淑妃巴特瑪,原妃鈕鈷祿氏,繼妃烏拉那拉氏,側妃葉赫那拉氏、扎魯特氏,庶妃那拉氏、奇壘氏、顏扎氏、伊爾根覺羅氏。據分析,該寢園應該建於順治年間之後,11名妃子相繼埋葬於斯;根據所葬之人年齡推斷,直到康熙年間,仍然有妃子埋葬於此。

  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兩嫁外人的女人,死後會被接回來與前夫合葬,尋常百姓都是不可能的,更何況皇家呢?

  綜上所述,皇太極將側妃葉赫那拉氏賞給大臣的說法與所有關於清宮的胡說一樣,屬於純胡說之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