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發現皇陵

  帝王們為了自己死後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往往陪葬大量的金銀珠寶。沒想到,正是這些金銀珠寶使他們死後不得安寧,帝王們往陵墓中大塞金銀珠寶等隨葬品,目的是為了自己死後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但他們卻想不到,正是這些金銀珠寶使他們死後不得安寧,有的帝王的屍骸竟被盜墓者扯得七零八落,甚至暴骨於荒野,景象十分悽慘。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考古發現的皇陵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三國志·文帝紀》***作家皇帝曹丕這句話,可謂點明瞭古代帝王遭此下場的原因,一句話,都是財寶惹的禍。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六國,對中國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即位以後就開始在驪山營建他的陵墓。統一中國之後,他又從全國各地徵調了幾十萬人蔘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時又繼續修建,前後費時將近有四十年,並且一直到秦滅亡,陵園還沒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建築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的奇珍異寶,以人魚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還裝置有許多***,以便射殺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下令始皇宮內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為了防止洩密,參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裡。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秦滅亡之後,項羽入關,動用了幾十萬士兵發掘陵墓,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寶物運了一個月還沒有運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築也被大火燒盡。傳說後來有一個牧羊人尋羊,進入墓室,因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宮失火,延燒三個月都沒有熄滅。

  唐代末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也曾經發掘秦始皇陵。五代時軍閥溫韜又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墳丘。東漢末年,兵荒馬亂,兩漢皇帝陵寢,皆被盜掘,有的陵寢多次被盜。曹操甚至設定過“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挖墓部隊的官職。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帝陵地宮內的隨葬品大多已被盜取一空。盜墓者為了取走緊裹在皇帝屍骸上的金縷玉衣,放火焚屍,使得那些曾經至尊至貴的皇帝的骸骨化為灰燼。

  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的長陵被赤眉軍盜掘時,同陵異穴裡的皇后呂雉姣麗如生,結果遭到士兵***。這件事記載在《後漢書·劉宣子傳》上,稱赤眉軍進入關中,攻佔長安後,焚燒了皇宮,又把西漢帝王陵寢作為發洩的物件,“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赤眉軍要作對的就是劉家天下,報復辱屍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有人質疑《後漢書》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因為呂雉死時已經61歲,是一個老太婆,這不是苦了被迫***的士兵們嗎?另外,漢武帝劉徹茂陵也遭到赤眉軍的發掘,珍貴的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亂世梟雄董卓曾派呂布遍掘東漢帝陵與公卿陵墓,取其金銀珠寶以充軍餉。東晉詩人在《七哀詩》中,描寫屢被盜掘的東漢諸帝陵:“……園寢化為墟,周圍無遺堵。蒙籠荊棘生,蹊徑蹬竟堅。狐兔窟其中,荒蕪不復掃。頹壟並墾友,明穎營農圃……”可見當時東漢諸帝陵已荒蕪不堪。

  北宋滅亡後,投降金國的劉豫,被金人立為齊帝,該傢伙回到汴京後,從軍士手中得到一隻十分珍貴的水晶碗,他對軍士嚴加盤問,得知是哲宗永泰陵的隨葬品。這隻水晶碗使這個貪婪的傢伙受到啟發,特地組織了一支盜掘帝陵的隊伍,對外稱“河南淘沙隊”,遍掘河南鞏縣宋帝陵,將陵墓中的隨葬金銀珍寶全部掠光,一具具皇帝的屍骸被胡亂扔在荒野上。直到岳飛收復朱仙鎮時,派人修護諸帝陵,這些骸骨才得以掩埋。北宋帝陵於金元時期屢遭毀壞,地面建築除了殘破的石雕外,已是一片廢墟。

  南宋諸帝,一直懷著收復北方失地、光復祖宗舊業的夢想,故均未大造陵寢,屍體只做淺埋,名日“攢宮”。南宋滅亡後,諸帝陵也遭了殃。《輟耕錄》與《癸辛雜識》記載,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江南釋教總攝、洋和尚楊璉真伽和演福寺和尚允澤,在元朝宰相桑哥的支援下,率眾遍掘諸帝陵,搜取隨葬財寶,並暴諸皇帝屍骨於荒野。這幫人發掘理宗趙昀墓時,開啟棺槨,有一股白氣衝出,死皇帝屍體未腐,狀如安睡,珠寶環繞屍體,棺底墊著織錦與金絲網罩。盜賊們搜光棺中寶物,又倒懸起趙昀屍體,取出其口中的夜明珠,控出腹中防腐的水銀,然後將屍體拋於野外。南宋諸帝與楊太后陵寢無一倖免。

  清朝滅亡後,清東陵多次被人盜掘。1928年,乾隆帝裕陵與慈禧太后定東陵,遭到最為嚴重的破壞,陵內隨葬品被洗劫一空。是年7月初,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趕走守陵人,切斷交通,然後派兵分頭髮掘裕陵與定東陵。慈禧定東陵地宮首先被開啟。保護地宮的牆壁有兩道,一道是用鐵筋澆鑄,一道是漢白玉砌成,名為“金剛牆”。工兵用***炸開了第一道牆,再拆下幾塊金剛牆上的石頭,便進入了地宮。這是一座用漢白玉砌築的地下宮殿,名日“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尺餘高的漢白玉石臺,名日“寶床”,那拉氏的梓宮便擺在寶床上。士兵們用刀斧劈開金漆外槨,再小心翼翼地撬開紅漆滇金內棺,滿棺的寶物便暴露在這幫盜匪的眼前。 那拉氏的牙齒被撬開,口中含的稀世明珠也被盜陵者劫走。據說這顆夜明珠分開時是透明無光的珍珠,合攏時是一顆圓珠,夜晚放出綠色寒光,百步之內可以清楚地照見人面。

  乾隆裕陵地宮中滿是積水,深處有四五尺,有的盜陵士兵不小心滑落深水中淹死。地宮中有弘曆與兩個皇后、三個皇貴妃的棺槨。盜陵官兵將棺槨開啟,又遍搜地宮,將隨葬珍寶搶掠一空。裕陵與定東陵被盜後,清朝遺臣組織人急赴清東陵,重斂弘曆、那拉氏等人屍骨。參加重斂的寶熙,在《於役東陵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目睹的慘狀:慈禧太后遺體倒伏在殘破的棺蓋上,滿頭蒼白的長髮散而不亂,扎辮子的紅頭繩尚在。當重斂者小心地將屍身翻轉過來時,發現遍體長滿白毛,口角處有扯裂痕跡。重斂者找到4具頭骨,屍骨破碎,不辨男女,其情狀比西太后陵悽慘百倍。重斂者開始找到4具頭骨,有一棺槨壓在倒塌的石門下,人們從中找到一具頭骨,體積較大,據此判斷是弘曆的顱骨。後又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發現一具漂浮的女屍,居然沒有腐爛,大家推斷這具女屍可能是孝儀皇后,即嘉慶帝顒琰的生母。那些骸骨支離破碎,無法辨明死者的身份,遺臣們討論了幾天,最後也顧不得什麼禮制,只得將其合葬一棺了事。198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裕陵和定東陵進行了整理,開棺結果驗證了當年清朝遺臣們重斂弘曆與那拉氏等人骸骨時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