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簡介
顧愷之是中國繪畫歷史上卓越的理論家,也是有名的大畫家。他的繪畫風格極其突出,有“顧家祥”的稱號,同時也開創了“秀骨清像”的繪畫風格。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希望對你有幫助。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非常傑出的畫家、詩人、繪畫理論家。
顧愷之學識淵博,富有才氣,擅長詩詞文賦,尤其擅長繪畫。顧愷之早年曾在桓溫及殷仲堪處參軍,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之時,顧愷之曾為其作《祭牙***旗***文》。根據唐宋人記載,顧愷之的作品包括一些政治名人的肖像、佛教的影象或一些神仙的影象,另有飛禽走獸等,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些名士的肖像,他的人物畫更加註重表現人的性格與精神特點。顧愷之的主要繪畫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斫琴圖》等。
除了繪畫,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成就,他提出傳了神論、遷想妙得、以形守神等等觀點。顧愷之的繪畫以及其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存顧愷之的畫論僅剩三篇,分別為《魏晉勝流畫贊》、《論畫》以及《畫雲臺山記》。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故事
“痴絕”顧愷之二三事
顧愷之的生平經歷,我們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長江上流的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他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關於他的生平,保留下來一些小故事。他對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的生活態度,就曾經在若干傳說故事中被形容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聰明的,所以曾有人說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繪畫藝術方面表現了卓絕的才能,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他遺留下來的殘章斷句中,儲存著形容浙東會稽山川之美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的名句。
相傳,有一年春天,他要出遠門,於是就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起來,放在一個櫃子裡,又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大司馬桓玄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櫃子後,竟偷偷地把櫃子開啟,一看裡邊都是精彩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櫃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櫃子還給愷之,並說,櫃子還給你,我可未動。等把櫃子拿回家,開啟一看,一張畫也沒有了。愷之驚歎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顧愷之》
又有一次,還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鄭重地對他說:你看,我手中拿的這片樹葉,是一片神葉,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立刻看不見你了。愷之聽了特別高興,而且特別相信。隨即把那片葉拿過來,貼在自己額頭上。略過了一會兒,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來,愷之不以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見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動作。
義熙三年***407***,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心裡很高興。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裡,看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於是便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著牆稱讚了他幾句。好,這一稱讚不要緊,愷之一時興奮,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隔著牆陪著折騰了一會兒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覺,於是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和隔牆的那一位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愷之不知有變,就這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作品欣賞
《斫琴圖》
《斫琴圖》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故事背景,也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因此很可能是脫離文字的故事性而強調人物的各自特徵。從畫面上看,也確實難以找到故事發生的連貫性和時間的遷移性特點,只是呈現一個製作場面。各人制作的工藝雖有個同,但從畫面的空間佈局上看,工藝流程的先後次序不明顯,而且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缺乏確定性與連續性。在古代的長卷人物畫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達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此畫恰在這一點上忽略不計。此畫在人物的神態表現上是頗為傳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獨坐於一長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絲線的中部輕輕地撥動,其目光下注卻又不駐於何物,整個臉部呈全神貫注傾聽狀,這正是調定音律時所特有的表情神態,此態可謂傳神矣。1900年9月,薈萃歷代國寶的圓明園在大火中熊熊燃燒,硝煙中走出的載寶駝隊在身挎洋槍、手持利刃的八國聯軍押送下綿延數裡、延時數月……中國繪畫史上無與倫比的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即在蒙難之列,在姜切的駝鈴聲中流落英倫……
《洛神賦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