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達芬奇簡介

  達芬奇最大的成就在繪畫方面,他的作品《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都體現出了他精湛的繪畫造詣。除了繪畫之外,達芬奇還擅長雕刻、建築、發明,同時他還通曉多門學科,既勤奮又多才多藝。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中期的著名美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1452年4月15日生於托斯卡納[3]的芬奇附近。他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

  萊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藝

  術家,又是科學家即理論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和應用科學家***包含發明家***,這位奇才對各個領域的知識幾乎是無師自通,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 蒙娜麗莎》《抱銀鼠的女子》《盧克雷齊亞·克里韋利》和《 最後的晚餐》,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他還擅長雕刻、音樂,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儲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達芬奇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物件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物件的核心。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他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

  在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逝世之後的500年間,人類一直對他進行研究與探索,歐美各國、以色列等亞洲國家設立了研究達·芬奇的專門機構,他的祖國義大利更是把他作為文化的象徵。

  達芬奇的智力超群,IQ在200左右,他在文藝復興時代就能和現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觀點。。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他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

  著名畫家達芬奇成長曆程

  降生

  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芬奇鎮,有一個叫安奇亞諾的小村莊。1452年4月15日,偉大的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降臨人世。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很富有。

  繪畫神童

  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裡度過的。孩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絃琴和吹奏長笛。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歎。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師從韋羅基奧

  達·芬奇14歲時,父親皮耶羅受一個貴族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作為他們家族的標誌,他就想讓小芬奇試試,看看兒子到底能畫到什麼程度。小芬奇憑藉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嚇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

  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達·芬奇確信有繪畫天賦,將14歲的達·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裡聚會,討論學術問題。在這裡,達·芬奇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薰陶。 在20歲時達·芬奇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幹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絆——對生活的不可知性或無力探知的神祕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祕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他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研究者、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藝術家。

  《蒙娜麗莎》運用了透視法等多種繪畫方法。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成就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巖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蒙娜麗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當時威尼斯公爵請達?芬奇為其夫人畫一幅肖像,而當這幅畫作完成之後,達·芬奇因為太喜歡這幅畫,不捨得交工,就連夜打包,和僕人一起逃跑了。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最後的晚餐》繪製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製“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佈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我們可以從達·芬奇的作品中看到上述觀點的具體運用。例如,《巖間聖母》不但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岩石溶洞與地形,同時也巧妙地運用光線,使聖母等形象成為視覺中心。作為背景的明亮的天空既營造出空間深度,又成功地烘托出主體人物形象。聖母的形象更是母愛的化身。在《最後的晚餐》中,達·芬奇通過對每個人物的衣飾、表情、動作的生動描繪,使每個人物的個性特徵得以充分展示.同時他又將人物的性格典型化,如耶穌和猶大的形象就是善與惡的化身。

  此畫在空間與背景的處理上,達·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間,用透視法畫出畫面的深遠感,好像晚餐的場面就發生在這間食堂裡。他正確地計算離地透視的距離,使水平線恰好與畫中的人物與桌子構成一致,給觀眾造成心理的錯覺,彷彿人們親眼看見這一幕聖經故事的場面。在這幅畫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間壁、窗子、天頂和背後牆上的各種裝飾,它那“向心力”的構圖是為了取得平衡的莊嚴感的對稱形式,運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進來的光線來表現的。所有人物都被畫在陽光中,顯得十分清晰,惟獨猶大的臉和一部分身體處在黑暗的陰影裡。這種象徵性的暗示手法,在繪畫上是由達·芬奇開始的。

  達·芬奇將研究空間關係的透視學分為三支:線透視、色彩透視和隱沒透視。在總結了前人關於線透視學上的成就後,達·芬奇結合許多生動例項來研究空氣和霧靄對遠景的色彩和形狀的影響,提出了空氣透視***即色彩透視***和隱沒透視的學說。達·芬奇研究怎樣利用空氣透視來彌補線透視的不足,他認為繪畫擁有空氣透視是畫面勝於雕塑的一個方面。畫家掌握了空氣透視後,他的畫中就有了大氣空間,由於遠景與眼睛之間隔有朦朧的氛圍,空間的深度感就加強了。另外,達·芬奇還從物理光學和生理光學的角度來研究人對物體的視覺印象如何隨距離的變化而變化,要求畫家在作畫時遵循隱沒透視的原則。為了表現三維空間,達芬奇還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影學。在明暗處理上,達·芬奇偏愛豐富的層次,他認為物體形狀只有依靠光和影才能呈現出來,利用明暗使平面呈現出浮雕的感覺,這是繪畫最神奇的一面。

  達·芬奇首創了明暗轉移法,即畫像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樣沒有截然的分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就是運用明暗轉移法的典範。傳記作家瓦薩里說過,達·芬奇的明暗轉移法是繪畫藝術的轉折點。達·芬奇還認為色彩從屬於光影,物體的顏色與光照以及周圍物體的顏色有關係。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後來法國印象派色彩理論的肇始。

  達·芬奇,這位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學識淵博的巨人,他的功績和天才為後世所景仰,他創造的藝術高峰更使後來者望而興嘆。正如達?芬奇的學生法朗切斯柯·米爾茲所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塑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