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貞觀十八學士分別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而李世民的成就離不開貞觀十八學士,那麼貞觀十八學士分別是誰?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貞觀十八學士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貞觀十八學士簡介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拜李世民為大策上將軍。當時,主要的逐鹿對手如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軌、晉北劉武周、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等人皆先後被打敗。於是,李世民便由武功轉為文治,在天策府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學士入館,先後入選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號稱"十八學士"。他們皆是"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即都是兼職學士。李世民招選這批兼職學士進天策府來做什麼呢?據《新唐書?褚亮傳》載:"***十八學士***凡分三番,遞宿於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文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這好像又是一個較為嚴密的組織,"武德七年,***薛***收卒,復招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補之",似乎是非要補足十八人不可。李世民對"十八學士"很重視,他"遣圖其狀貌,題其名字、爵裡,乃命***褚***亮為之像贊,號《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也"。時人也因入選而感榮耀,"預入館者,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

  李世民對"十八學士"非常重視。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入主東宮,天策府文學館被解散,但文學館裡的"十八學士"中的大部分人仍追隨李世民,為世民所重。如太子東宮府的官屬,據《資治通鑑》卷一九一載:高祖"以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東宮府的官屬是由高祖李淵任命的,任誰與不任誰當然由高祖決定,而不能完全取決於李世民。然而,就是由高祖任命的九人中,原文學館學士就有四人,可知在東宮府官屬的任命上,李世民是提過建議或做過工作的。武德四年,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初"置弘文館於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隨後,蓋文達、許敬宗也相繼兼任弘文館學士。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弘文館學士的任命權全在李世民手中,故八人中,原文學館學士就佔了六個席位;二是從時間上看,八月即位,九月初就置館招人,時間上之緊急透露出心情上的迫切。由此可見,李世民即皇帝位後對"十八學士"仍然十分器重。

  貞觀十八學士的貢獻

  首先,在國家政治的統一和穩定方面。在唐初統一全國的幾次大戰役中,"十八學士"中的房玄齡、杜如晦功勳卓著。學者或稱魏徵是太宗群臣中最傑出的人物,其實,魏徵一直是以一位不屈不撓的道德家和諫諍者見稱的,太宗群臣中的實幹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在戰爭期間為太宗"收取人物",薦舉將才,分別以"善謀"和"能斷"幫助太宗打天下,爾後又直接策劃玄武門事變,幫助太宗取太子位。可以說,房、杜不僅是實幹家,也是太宗的心腹。唐朝之建立和太宗之繼位,皆與二人直接相關。除房、杜外,最得太宗之信任者要算虞世南,他是太宗身邊最重要的祕書侍從,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和書翰,曾被太宗稱為"五絕",稱許他為"當代名臣,人倫準臣"。另外,薛收、許敬宗、薛元敬曾專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太宗之賞識。褚亮在戰爭期間,"嘗預祕謀,有裨補之益"。就是淺學、嗜酒、簡率無威儀的蘇世長,在貞觀年間,出使突厥,"與頡利爭禮,不屈,拒卻賂遺",也為大唐王朝贏得了榮譽。

  其次,在文化建設方面。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化建設工作基本上是由"十八學士"完成的。如在儒學研究上,"十八學士"中的孔穎達、陸德明、顏相時、蓋文達,最為傑出。孔穎達的《五經正義》、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名重一時,澤及後世。蓋文達是當時著名的《春秋》學者。顏相時與其兄顏師古齊名,以儒學名世。其時人才濟濟,成果豐碩,非他世可比,故範祖禹說:"唐之儒學,惟貞觀、開元為盛。"在史學方面,唐初史學興盛,唐太宗又尤重史之鑑戒作用,故於貞觀三年***629年***設史館,由房玄齡主持編寫前六代史。"十八學士"中的姚思廉、蔡允恭、許敬宗有史著傳世。在文學創作上,"十八學士"中的大部分人皆有詩、文傳世,其中影響最大者是許敬宗、虞世南。如虞世南,據現存史料記載,他是唐代較早反對宮體詩的作家,"帝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聯試卿耳。"這對革新初唐文風當是起過一定作用的。

  第三,在輔佐太子的工作方面。封建統治者為了世傳天下,希望太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多選擇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人擔任東宮僚屬。"十八學士"中除李玄道、李守素、蓋文達、蘇世長、薛收、顏相時六人,其他十二人都曾先後在太子世民、承乾、李治的東宮中做過僚屬,其中於志寧、孔穎達、房玄齡等人因輔佐有功,而多次得到唐太宗的獎賞。而於志寧又是其中以輔佐太子聞名的,綜其一生,皆在從事輔佐太子的工作。他多次上疏切諫,惹怒了太子,以致太子承乾曾兩次派人刺殺他。唐太宗對他甚為倚重,曾對他說:"今太子幼,卿當輔以正道,無使邪僻啟其心,勉之,官賞可不次得也。"

  對貞觀十八學士的評價

  "十八學士"是一群博覽古今、明達政事、善於文辭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經是名重四方、譽傾一時的知名人物了。根據他們的特長,約可分為三類:一,以文學著稱於世的,有虞世南、蔡允恭、褚亮、薛收、薛元敬、許敬宗等人。如虞世南,與其兄虞世基受學於顧野王,文章婉縟,深得徐陵賞識,"名重當時,故議者方晉二陸"。褚亮"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陵與語,異之。後主召見,使賦詩,江總諸詞人在席,皆服其工"。薛元敬"與***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二,以學術名重一時的,有孔穎達、陸德明、蓋文達、顏相時、姚思廉、李守素等人。如孔穎達,"煬帝召天下儒生集東都,詔國子祕書學士與議論,穎達為冠,而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陰遣刺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其學高如此。關於陸德明,據說王世充欲以"陸德明為漢王師,令玄恕就其家行束脩禮,德明恥之,服巴豆散,臥稱病,玄恕入跪床下,對之遺利,競不與語"。蓋文達"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家,與宗人文懿同以儒學稱,時號'二蓋'。

  姚思廉是陳吏部尚書姚察之子,精於《漢書》,以史學名家。李守素是姓氏學專家,世號"行譜"。顏相時是顏師古之弟,以儒學名世。三是房玄齡、杜如晦、李玄道、蘇世長、于志寧、蘇勖等人,各以其長擅名一時。如房、杜二人,少時皆以聰敏博學、好談文史著稱,都深得隋吏部尚書高孝基的器重。高孝基評房玄齡說:"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凌霄耳。"說杜如晦"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樑之用"。李玄道是山東冠族,以"識量"著稱。蘇世長擅應對,于志寧"有名於時",二人皆深得高祖李淵之禮遇。入唐前,"十八學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譽傾一時的知名人物。入唐後,他們追隨李世民,各以其力,為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和文化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