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華山的文章

  華山像一位豪氣沖天的巨人,他在樸實平凡的西北大地上昂首挺立,傲視萬里巒嶂,笑對天下名山。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華山情結

  許多年前,我同幾個朋友結伴西行,曾經到過華山;當時,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只是在山下的玉泉院、西嶽廟遊覽一番,並沒有體驗登高望遠、俯視萬物的快慰,至今念及此事,尚有幾絲悔意。

  不久前的一天,我乘坐高速列車經過華陰市境,不經意間猛然看到窗外匆匆掠過的山影,那麼美麗,那麼雄偉,那麼奇特,那麼壯觀,我的心為之感動,我周身的血液為之沸騰,我把臉頰緊緊地貼在冷冷的窗玻璃上,極力朝外面望啊望啊,久久不願收回熱切渴盼的目光。

  是的,那是西嶽的雄姿,那是華山的倩影,那是八百里秦川絕無僅有的秀嶺奇峰。

  她是一首沒有文字的詩,她是一幅不需要裝裱的畫。

  華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純潔高雅。她的芳名千古傳揚,她的馨香世代稱頌。

  華山像一位豪氣沖天的巨人,他在樸實平凡的西北大地上昂首挺立,傲視萬里巒嶂,笑對天下名山。

  華山的形象已經深深地複製到我的腦海,無論身在何處,我對她的摯愛都不會有些許的動搖。我多麼想盡快去到她的身邊,仰望她迷人的姿態,呼吸她醉人的氣息,感受她動人的情調!

  然而,我當下事務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攀登海拔2160米高度的石梯險道,沒有閒情逸致來專心享受親近自然與山水相伴的美妙意趣,但是我堅信總有一天自己會了卻多年的夙願,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走過迴心石,走過千尺幢,走過金鎖關,最終抵達山巔峰頂,獨自徘徊,獨自吟詠,欣賞日出日落的美景,抒發居高臨下的豪情。

  列車飛馳而過,美景轉瞬即逝。主宰萬物的神靈啊,請告訴我,怎樣能夠留住瞬間消逝的美麗,怎樣能夠重複戛然而止的旋律,怎樣能夠延續亙古未有的神奇!

  篇2:華山遊記

  剛剛華山歸來,依然激動不已,劣筆潦草,粗述行程,唯求偶得之微薄感悟,與大家共分享之。

  昨天,也就是2009.02.23我等三人***其餘二人為崔與鄭***,早上學校開完實訓會議急急涉往西安火車站,一路平常,暫不贅言。然後經過中國鐵道部門各種支援與幫助,我們一路風風火火地殺到華山列車站。再與當地的哥經過一番周旋後最終以每人5元的價格送我們去玉泉院門口。在車上的哥會各種介紹如何安排統籌時間幫助我們以最佳方式最合理的時間登上峰頂,說白了,他的所有安排目的就是讓你先找一個旅館,休息。然後云云等......原因也就眾所周知了。

  進山先拜佛,玉泉院中我們當然也是拜佛燒香祈福,選平安鎖。這裡我們沒有多加逗留,去留會有時,佛祖心中留。

  因為早上在學校耽擱的緣故,我們又是一路大步向前。經過五龍橋,直達山門售票出。這個是淡季,除了工作人員,我們還碰到了三個南方人,他們與售票人員進行溝通了解,最終還是放棄了上山。這就剩我們三個了。

  我們的目標是華山最高峰***南峰之顛***。當然一路凱歌。聽著山澗流水飛過魚石,一路又是風風火火闖過五里關,直到石門。在這裡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戰役中所說的地利之重要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天色漸漸昏暗,還好偉大的祖國2008年給華山投資26億元人民幣在此刻發生了巨大作用,地燈乍亮,宛如游龍遊戲雲霧,不見首尾,盤曲明昏。

  華山上有登山不觀景,觀景不登山之說。這便大概就是俗語中的熊掌魚翅不可兼得的道理。一路景點中或是讓我們迷醉留戀,或是震撼心扉,或是驚險阻擋,或是顛倒乾坤,或是感慨噫籲。我們一路累時稍作停滯,其餘都是談笑攀巖。莎蘿萍,藥王洞,毛女洞,響水石,雲門,迴心石...之所以說登山不觀景,觀景不登山,到了迴心石或許才能或多或少體會到。因為華山的景點很多,而到了迴心石很多人大概認為他們已經爬了華山,美麗的景色已遊玩觀賞,不願再前行了***這只是部分人的觀點,包括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過了迴心石就到了千尺恫和百尺狹,這大概也部分影響了迴心石的作用。進了千尺恫和百尺狹就是進退維谷,一線石階兩條鐵鏈,少有大意縱使粉身碎骨,魂飛魄散也無人問津。大概也就是這些把一些人擋在了迴心石處。他們留戀沿途的美麗風景去了...

  對於登山者而言,華山才剛剛開始,無數瑰寶在險峰,過了千尺恫和百尺狹然後就比較好走,二仙橋已過就是群仙觀,然後老君梨溝,臥牛臺,槎耳崖,到這裡一路無話。

  天梯是不得不說的景點,幾乎九十度的垂直角度,兩條鐵鏈分割兩邊,在微弱的燈光下,看不清身下的深谷懸崖,在寂靜的夜裡,只能聽到鐵鏈與崖石拍打的清脆聲音。所有的快樂與不快樂,在此刻都是如此輕微。一腳一腳,彷彿時間隨時停頓,每上一步,心中都會閃現酸甜苦辣。

  天梯過後是御道,傳說漢帝和從此處登山,當然皇帝過的道路就比較好走,但當時而言,也是絕非易事。

  其餘只是每上一個景點,氣溫就下降一點。金鎖關是通往南峰地必經之路。那裡有鎖著各種大小的鎖子,不計其數。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和家人平安等等的祝福。在這裡感覺很溫暖很美好。

  再是一路無話,到了南天門人家關門著,想必鎮守南天門的楊戩與哪吒下班了。這時我們真是很擔心,以為不能上南峰了。心裡失落不必言語。拿出地圖研究查閱***這裡說明,上山如果是第一次,建議華山地圖必備***。還好找到了從西峰繞上去的道路,***還有一點,夜晚登山,手電筒必備,因為上到險峰時,就沒有地燈了。***然後一路喧譁,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南峰之巔,看到了南峰的測試地標儀。還有華夏之根的龍騰。勝利!其餘就剩下都會有的各種感慨。

  篇3:華山西峰遊

  常聽到有一句廣告詞叫“山高人為峰”,我揣摩其意思是:再高的山峰,只要攀登上去了,人就一定比山高。但是,我真正地領略這句話所體現的境界和內涵,則是在登上華山西峰——蓮花峰之後。

  一條直達北峰的索道,把登頂的時間濃縮到十幾分鍾。乘在纜車上往下看,只見山道曲折盤旋,蜿蜒而上,稀稀拉拉的有黑點在緩慢地移動,那可能是遊興十足的“驢友”,也可能是外出勞作的山民。有人說乘纜車算不得遊覽,我以為不盡然,由於平面和立體的關係,採用兩種方法登山給人的視覺享受絕然不同,儼然是兩個世界。

  索道下來後沿石階走上幾百米,很快就到了北峰,此處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奇狀怪石巍然兀立,松風怒濤灌耳不絕,綠樹蔥翠盡入眼底。站在真武宮往南看,所有的景點都貫穿在一條巨龍的背脊之上,直通南方諸峰,最險處就是名聞天下的蒼龍嶺,兩邊是刀劈般的深壑,遊客的身影象排成串的螞蟻在慢慢地往前蠕動……多麼刺激的場面,多麼壯觀的景緻啊!我走馬觀花地掠過倚雲亭、老君掛犁處等景點,迫不及待地隨著人流往前湧去。

  在龍王廟小憩之後,便開始涉險蒼龍嶺。果然是險不虛傳,以前走的山路都是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再崎嶇狹窄也至多是累一點。這裡是在山的頂尖上走,兩邊是萬丈深淵,一條近200米的小路,寬僅2尺,坡度在50度左右。人低頭彎腰行走時,目光注視著足前的方寸之地,臨危而不能自知;偶爾直腰抬眼四望時,就要驚出一身汗來,路畔的護欄僅比膝蓋高出寸許,平日頗感溫柔的清風拂面,幾朵絮狀的白雲盈盈飄過,也會使身體產生搖晃和動感,不得不降低重心以求自保。人流的移動速度相當緩慢,因為人人都知道,一失足終成千古恨,而且會殃及一大片無辜。這段短短的路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可謂是誘惑與危機共存,膽怯和堅毅同行。明人袁巨集道的詩真實地道出了登山者的感受:瑟瑟秋濤谷底鳴,扶搖風裡一毛輕。半生始得驚人事,撒手蒼龍嶺上行。

  與蒼龍嶺相比,上西峰的路好走得多了,整齊的石階使我們有暇舉目四望,一石一樹,一溪一流都會引起發自肺腑的驚歎,驚的是看到了天工造物人間仙境,嘆的是同行的諸多同伴無福享受。峰頂有一塊狀若蓮花瓣的巨石,據說這塊渾然天成的巨石就是歷代武林高手在華山論劍的地方,端面平坦寬敞,足可容納數百人,地勢險峻冠絕,三面都是刀削一般的懸崖,若是在此論劍論道,倒不失為一個既無干擾又顯公平的絕妙之處。我不由在想,究竟是華山成就了金庸迴腸蕩氣的武俠鉅著,還是金庸擦亮了華山早已塵封的歷史文脈?極目遠眺,相近的幾個山峰景色宜人,美不勝收,石色蒼黛,濃廕庇日,如果不是在海拔2082米的西峰之巔,哪能見到如此絕色佳境,真是令人眼界大開,如醉如痴,樂不思歸,留戀忘返,四周的氣氛一片沉寂,正好應了李白的兩句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紅日西沉,暮色蒼茫,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去東峰感受朝陽臺旭日東昇的輝煌,也無法去南峰追求漫步長空棧道的刺激,更無法去中峰尋覓蕭史吹簫引凰的雅緻……我攜帶著滿足中的遺憾和遺憾中的滿足,踏上了返程的再次涉險之路。啊,殘陽如血,我心依然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