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的藝術特色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那麼大家知道它有什麼藝術特色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豫劇藝術特色的相關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錶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巨集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行當

  豫劇角色行當由“生旦淨醜”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的結構組成。

  四生即老生***鬚生***、大紅臉***紅生,指專門勾臉的老生***、二紅臉***馬上紅臉***、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現已分開***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

  四淨是正淨***大花臉***、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武花臉***

  一醜是三花臉***醜***

  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佔重要地位。武戲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臺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樂器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絃***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絃***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與陳素真把板胡引進豫劇舞臺,並進行了細微的改良,此後板胡就成為了豫劇的主弦。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臺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臺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裡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