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影響與成書經過

  引言: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徐弘祖的旅遊日記,去世前託其外甥季夢良整理原稿,後由季夢良、王忠紉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由於明清之際戰亂,多有散失,殘餘篇幅由後人輯編成冊,共20卷,根據許多其他人,如他的朋友,家人的墓誌銘,後來遊記中和其他材料的記載,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最近發現浙遊至粵西遊舊鈔本五冊,題名《徐霞客西遊記》,所記日數、字數均較世傳本為多,有原編者季夢良的題識***1642年***,應是季編本的殘存部分。

  徐霞客自22歲***1607年***新婚那年開始旅遊,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跡遍佈中國16個省。

  1607年,開始旅遊,母親為他制遠遊冠,遊歷太湖泛舟,登東西洞庭山,遊記缺失;

  1609年,“歷齊、魯、燕、冀間,上泰岱,拜孔林,謁孟廟三遷故里,嶧山吊枯桐”,遊記缺失;

  1613年,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渡海遊落迦山,遊記缺失。從3月30日開始是遊記第一卷,遊天台山,遊雁蕩山。

  1614年冬,遊金陵***南京***,遊記缺失;

  1616年,遊白嶽、黃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沒有旅遊;

  1618年,再遊黃山,廬山;過波陽湖;年底續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沒有旅遊;

  1620年,遊浙江仙遊九鯉湖,試錢塘江潮;

  1621年- 1622年,母病危,沒有旅遊;

  1623年,遊嵩山、華山、太和山***武當山***,開始遊記第二卷;

  1624年,陪母親遊荊溪、勾曲***在浙江***,沒有遊記;

  1625年- 1627年,母親去世,守孝,沒有旅遊;

  1628年,遊福建;

  1629年,遊北京、天津薊縣盤山,遊記缺失;

  1630年,再遊福建;

  1631年,沒有旅遊;

  1632年,遊天台山、雁蕩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臺山、恆山;

  1634年-1635年,長媳生長孫,次子娶妻,沒有旅遊;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從浙江旅遊至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年沒有回家,遊記中第三捲到第19卷都是這四年的遊記,每日都有記載,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詩文,其他人寫的序等。

  1641年,回到家中病逝,時年56歲。

  徐霞客遊記成書經過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在雲南得病,雙足不能行走,由當地知府用轎子送返江蘇江陰,去世前託其外甥季夢良***字會明***整理原稿,季夢良又轉託友人王忠紉進行整理,不久忠紉赴任福州,仍將原稿交還徐霞客長子徐屺。崇禎十四年三月宜興曹駿甫到馬鎮弔祭,順便把原稿借去謄錄,成為《遊記》原稿的第一個抄本[1]。原稿逾年奉還,徐屺把原稿仍交季會明整理。季氏於崇禎十五年十二月錄完一遍,“因地分集,錄成一編”,並作一序。他第二年去世後,清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兵火,季會明、徐李寄收集殘存的抄本以及“宜興曹駿甫稿本”再編輯成《徐霞客遊記》,清初吳江人潘耒為《徐霞客遊記》作序。1980年褚紹唐、吳應壽又對此書進行整理、校點。

  徐霞客遊記影響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錢謙益肯定《徐霞客遊記》“皆訂補桑《經》酈《注》及漢、宋諸儒疏解《禹貢》所未及”,推其為“古今遊記之最”。《徐霞客遊記》自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榮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39篇。

  2011年3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將《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