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介紹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徐霞客遊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徐霞客的故事
1、 徐霞客二十八歲時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臺,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臺上才發現下面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2、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徐霞客的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瞭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中,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晚於徐霞客。
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佈面積最廣闊、發育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這一帶遊歷考察了3年時間,並做了詳細的日記,對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佈、各地區間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各種石灰岩地貌的型別及其成因,都有詳細科學的記述,因而他的遊記成了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文獻。從他的遊記中可以看到,他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形成石灰岩奇異地貌的重要原因。由於發育的時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區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因為缺乏風化物質,無土壤覆蓋,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爭奇鬥勝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帶則不同,它是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音yīlǐ,意思是曲折連綿***,忽石峰數十,似錐處囊中一般。用現代地質學的術語說,桂林、陽朔一帶體現的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況,柳州西北一帶體現的則是處於石灰岩地貌發育最盛時期的特徵。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是很準確精細的,他的分類與現代地質學的分類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巖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巖洞達100多個,足跡所到之處,他總要想方設法探究其中的奧祕。對巖洞、石鐘乳的結構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巖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鐘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鐘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