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有哪些歇後語

  赤壁之戰應該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吧。曹操就是因為驕傲輕敵,才使得這次戰爭失敗。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赤壁之戰中的歇後語,希望你喜歡。

  赤壁之戰中的歇後語

  一說到赤壁之戰裡的歇後語,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赤壁之戰中,為了讓曹操以為孫權要投降,周瑜與黃蓋合夥演了一出苦肉計,假裝言語不合、意見不投。就是為了演給詐降陣營的張允等人看的,而恰好這些假的情報被誤送到曹操手中,也是致使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在這句歇後語中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要想成功做好這麼一件有風險的事,是需要很大把握的,而諸葛亮知己更知彼,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霧天不會貿然出擊,必定會以遠距離試探,正好射箭就是這個試探的方法。

  其實在赤壁之戰裡還有一些歇後語,像曹操南下——操之過急;諸葛亮周瑜定計——不謀而合;諸葛亮周瑜用計——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借東風——裝神弄鬼等等。

  赤壁之戰發生時間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在玄武池訓練水軍,並對可能***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舉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的歷史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赤壁之戰也是文人墨客喜歡吟詠的詩史。

  李白有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詩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孫元宴有詩曰:“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杜牧則認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呂思勉認為赤壁之戰是孫劉抗拒統一,評價說:“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未見得有何必勝的理由。自此以後,曹操幸而用兵於關西、漢中,未曾專注於南方。倘使曹操置別一方面為緩圖,盡力向荊州或者揚州攻擊,孫權的能否支援,究竟有無把握呢?孫權和劉備不同。劉備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拚死抵抗。孫權和曹操,本無嫌隙,當時假使投降,曹操還要格外優待,做個榜樣給未降的人看的。所以當時孫權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統一,免於分裂之禍;而以孫權一家論,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國志·張昭傳》注裡,早經說過了。然則孫權的決意抵抗,周瑜、魯肅的一力躥掇孫權抵抗,不過是好亂和行險僥倖而已。”

  陳文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他將主要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東南風。評價說:“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份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一個氣候學的事實。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長江水邊長大者的地利。”